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舟山资讯
3  4  
PDF 版
· “海天佛国”普陀山
· 普陀山岛上交通指南
· 普陀山主题教育见精神
· 感受普陀洛迦 体验心灵日出普陀山景点大扫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0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感受普陀洛迦 体验心灵日出普陀山景点大扫描
  感受普陀洛迦

  体验心灵日出

  普陀山景点大扫描

  纵观人间胜境,或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唯普陀洛迦山海辉映,融古刹、奇石、金沙、潮音、幻景“五绝”之神韵于山海大观,为人间第一仙境。曾有前人把普陀山胜境同西湖美景相比:“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刻画出普陀山沧海之浩瀚,山峦之峻秀,形成山海环抱、水天一色的独特景观。

  南海观音铜像

  南海观音露天铜像位于普陀山东南龙湾岗巅峰,左有西方庵、紫竹林,右为南天门、短姑圣迹,乃八吉祥六殊胜地。

  沿着石阶,穿过石牌坊,迎面便是露天观音宝像。宝像连基座总高度33米,以仿金铜为材料,金光闪耀,海天普照,在世界佛像之林中首屈一指。

  莲座下两层方形殿堂,上层为“五百观音殿”,殿内四周佛嵌中放置的500尊青铜观音应身宝像,雕刻精巧,形态各异,全国罕见。底层为功德厅,面积1000余平方米,堪称“千人厅”。厅内中央大圆柱饰观音、文殊、梵王、舞乐天女及妙善大和尚等铜雕像。

  南海观音铜像已经成为普陀山新的标志建筑之一。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位于梅岑山东麓灵鹫峰下,宏伟的琳宫梵宇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天然图画,是全山风景最佳处之一。

  普济寺原名“宝陀观音寺”,始建于宋神元丰三年(1080),到南宋嘉定七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额,指定普陀山为观音道场。后因海寇骚扰、海盗劫掠和几度海禁,寺院屡毁屡复,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杭州赐金修建。雍正九年(1731)扩建寺院规模,遂成现在基础。1979年以来,经过不断修建、扩建,依山而筑的普济寺建筑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占地面积3.8万余平方米,殿堂楼阁、僧寮厅轩600余间,进深九重,廊庑环绕,琳宫合抱,檐牙高啄,气势崔巍,甲于东南。

  普济寺宇的中轴线共为九重,其在山门、钟鼓楼铜钟、皮鼓、百年大香炉、圆通宝殿、康熙匾额“普济群灵”、三十二应身像等,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俗称后寺,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因康熙御赐“天花法雨”匾额得名。

  法雨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西蜀僧大智创,初名海潮庵,后改名海潮寺。最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御批将金陵(南京)明故宫拆移至此,重建为圆通宝殿,殿中雕有9条金龙,故称“九龙殿”。

  法雨寺地处锦屏山下,背山岗而起势,宏制巧构,以条石砌成台基,从天王殿直到方丈殿,六重殿宇殿殿递升,宏大高远,气象超凡。其中,夫妻银杏树、龙凤柏、海会桥、海岛观音和二十四孝石刻等也是不可多得的景点。

  慧济禅寺

  慧济寺坐落于海拔288.2米的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上,深藏于林屏之中,异殿堂宏敞,寺宇壮观。全寺有殿3所,堂7处,楼5幢及方丈室、库房、寮舍共200余间,建筑面积7900余平方米,与普济、法雨鼎峙,并称“普陀三大寺”。

  慧济寺建筑布局因山制宜,为一般禅院所少见:大雄宝殿、大悲阁、观音殿、藏经殿建在一条平线上,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格。天王殿内有程十发草书楹联:“灵山可即,谈玄说妙落声尘;性海非遥,拟议思量起识浪。”

  赴慧济寺游览,可乘车至合兴站,登索道缆车上山,也可从法雨寺沿香云路拾级缓步登山,沿途还可观赏到扶云石等自然景观。

  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原是一座小小院落,建筑形式为歇山式,粉墙鳅脊。现经重建,展现唐式样风采,规模也加以扩大。殿中供仿唐式十一面观音像。西侧“日本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内,塑有33座供奉观音的寺庵主尊。

  据《山志》载,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在五台山请一尊观音像归国。慧锷负观音像从明州(宁波)开元寺登船,至莲花洋,遇大风浪,不得行,悟观音大士不肯去日本,便系船登上普陀山,将观音宝像暂时安置在这里。后被张氏请到舍宅供奉,俗呼“不肯去观音”。

  1980年,为纪念慧锷等人当年请观音像到山事迹,在潮音洞侧建“不肯去观音院”。殿院小巧精致,院外古朴曲折的竹型水泥栏杆连接着亭、桥、池、石,形成普陀山东南隅独特的旖旎风光。

  千步金沙

  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九品池中铺作地,只疑赤足踏莲台。

  千百年来,千步沙以其雄浑的气势和优美的风貌荣享盛名。沙滩南起朝阳洞,北至法雨寺,绵亘1500米,由于波浪长期冲刷,沙质显得洁净细滑,海潮临近金沙,化作银涛;余波涌上沙滩,来如风瀑,退若素练,奔腾呼啸,终年不绝。

  每逢夏秋之交季风季节,千步沙万顷琉璃惊起巨澜,如蛟龙出水,若奔马陷阵,翻江倒海,吼声震天,雪滔搏石,恶浪排空,其壮观可与钱塘江大潮媲美。难怪明释道贞游此,欣然赋诗:“攒峰峭壁势排空,大海中间山最雄。蛟蜃结楼云涌黑,鼋鼍鼓浪日翻红。潮声夜落龙吟外,天籁时闻僧梵中。何必辛勤寻解脱, 耳根触处即圆通!”

  朝阳阁

  万顷潮光涌日光,天吴送景出扶桑。山钟扣醒尘间梦,海客烧回洞口香。黛色未分笼宿雾,曙晖先已到朝阳。渔舟钓罢扬帆去,一曲清歌引兴长!

  在普陀山观海上日出,以朝阳阁为最佳。每当东方欲晓,波光烁金云彩生辉,瞬息间万顷洋面金光闪烁,碎银点点,一层层云海在霞光透射下,倏忽变幻,景色壮丽堪叹观止。

  朝阳洞景区包括朝阳洞、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

  “心”字石

  “心”字石位于普陀山西天景区,离千年古樟仅300余步。

  心字石石坡面积有100多平方米,上镌“心”字,字宽7米、高5米,漆成红色,是全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仅中心一点便可容七八人,整字可容百余人,实为罕见。其左上镌有小字一行:“一片婆心,本自明镜,四大乾坤,释子僧宝头陀手作、经理刻石。”

  据考证,心字石刻于清末民初。当代张性初《心字石》诗云:海天胜迹在西天,一字红心耀眼光;恒作人音功德事,是心即佛量无前。如今,心字石游客如织,尤其是青年男女喜欢在“心”字中间摄影留念,以表心心相印,同心永结。

  磐陀石

  磐陀山石接崆峒,俯瞰朝阳升太空。万顷红涛浮上下,半天金景贯西东。

  磐陀山位于西天景区,距炼丹洞百余米,两石相累如盘,底石隆起十余米,上石高2.7米、宽约6米,体积达40余立方米,其与底石接触面积仅十余厘米。磐陀石犹如凌空孤峙,观之若悬,望之欲坠,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早在宋代,此石已被载入《宝庆四明志》,明代抗倭名将候继高在石之西面书题“磐陀石”3字,笔法苍劲,更使石景名扬天下。1916年,孙中山先生游山到此,提笔书“灵石”二字,镂刻其上。石之东面尚有“西天”、“金钢宝石”、“通灵”等题刻,其书法有的雄迈遒劲,有的工整洒脱,行、草、隶、篆各见功力,使石景平添风韵。

  “海上卧佛”洛迦山

  洛迦山位于普陀山东南海中,远远望去,像一尊海上卧佛,头、腹、手、脚历历分明。

  普陀山古称普陀洛迦。普陀和洛迦均为观音大士修行之地,故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

  从普陀山乘渡船抵达洛迦山,游览洛迦山,可沿着长约1500米的香道,从西码头经闻思亭、石坊、伽蓝殿、五百罗汉塔和通圆、大悲、大觉三庵至北码头返回。石路两旁林木夹道,古树葱郁,风光优美。院庵鳞次栉比,香烟缭绕,门前佳木成荫,环境幽静。翻过北端小山巅有一天灯台(现为洛迦山灯塔),其下为洛迦门,是唐代至明清时期日本、朝鲜等国舟楫进入我国的必经航道。明屠隆诗云:莹莹一点照迷津,光夺须弥日月轮。万劫灵明应不灭,五灯火通传后为何人!

  登上山巅极目远眺,东面万顷银涛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南边白沙、朱家尖、月岙等岛怪石嶙峋,互相辉映;北眺淡浮数山,巅圆如釜,称葫芦岛;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如蟠龙戏水,山中千步沙、紫竹林、梵音洞、潮音洞等景隐约可辨。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