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越剧的发源地,一个是越剧的繁荣地,绍兴上海两地如何携起手来,共同把百年越剧带向下一个辉煌百年?9月16日,绍兴市在上海举行了“共商越剧发展、再创越剧辉煌”恳谈会,就越剧的发展问计于上海专家。
绍沪携手共创越剧繁荣
绍兴上海两地,在越剧发展史上,有极深渊源。越剧原来只是浙东乡村开着小小花朵的青青河边草,适逢机遇移栽上海广结善缘,在黄浦江畔荡漾春风,花枝招展,散发动人的艺术芬芳。只要检索一下当代21位梅花奖得主的生平简历,就可以发现,一些“梅花”虽活跃于沪上,但或多或少与绍兴这块土地有着联系。他们有的是绍兴本地人,有的是绍兴人的徒弟,或是父辈曾生活在绍兴。
近年来,绍沪两地之间越剧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绍兴每年举办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上海越剧界的专业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和越剧梅花奖获得者,每年都赴绍演出,为绍兴广大戏迷献上艺术精品。这一次,绍兴市又专赴沪召开中国越剧节恳谈会,目的是问计于上海,借势于上海,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恳谈会上,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希望,今后沪绍两地在越剧艺术人才培养、精品剧目创作、越剧项目运作、越剧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推向更广领域、迈上更高层次、取得更大成果。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说,越剧承载着绍兴的地域文化,吸纳了上海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缩影,也是海派艺术的代表。越剧既是绍兴的,也是上海的,更是全国的,是我们共同的艺术财富。他表示,上海将加强对越剧等文化产业的鼓励和扶持,为越剧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提升越剧演出策划能力上下功夫;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剧目,做好越剧的继承和创新课题。
越剧发展关键是人才
“越剧的发展,关键需要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恳谈会上,如何加强越剧人才的培养,成了与会专家的一个热门话题。
“越剧的上一个百年已划上了句号,下一个百年怎么办?”80多岁高龄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说,“上半年,我参加了绍兴嵊州举行的一系列百年越剧纪念活动,感到各级领导对越剧的发展十分重视,十分高兴。绍兴非常重视越剧人才的培养,为上海输送了许多一流的人才,说明越剧的发展后继有人,令人欣慰。只要各级领导重视人才培养,加上越剧人自己不懈努力,越剧的下一个百年一定大有希望。”
上海越剧院的一位负责人说,在绍兴特别是嵊州,有100多个民间剧团,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民间越剧艺人,这说明越剧在群众中很有基础。她认为,拥有广泛民众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绍兴,可打造完整的越剧艺术文化产业链,让艺校、剧团、剧场等要素流动起来,建立越剧人才培训基地。
百年越剧呼唤创新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越剧的演出现场:“台上才子佳人,台下白发老人。”白发“粉丝”们对越剧的狂热追捧确实很令人感动,但是缺少年轻观众的掌声,不免让人产生些许遗憾和忧虑。
为此,许多领导和专家疾呼:百年越剧需要创新。“我们要让越剧走进社区,走进校园,甚至走进旅游景点去!”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认为,时尚化、精品化、大众化是今后越剧发展的一个趋势。
上海著名编剧吴兆芬激动地说,越剧的题材要开阔,表演要创新。如果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但越剧要姓“越”,创新不能丢掉越剧本土特色。
新民晚报副总编朱大建认为,越剧应该培养年轻的观众,可以让他们先去接受带有越剧元素的流行歌曲,然后再去认识越剧,接受越剧。百年越剧创造了百年辉煌,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而应该甩掉包袱,吸收各种各样有用的东西,实现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嫁接,使越剧焕发青春魅力。本报记者 周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