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畔,回荡着和谐的旋律
——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新三门纪实
本报记者 俞益成 洪卫 县报道组 吕信渊
这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核电、铁路、沿海大通道等相继启动建设,让三门这个滨海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中国青蟹节的成功举办,又让这个有着独特水产资源的县城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提高了美誉度。
这里也是一块和谐的大地。三门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着全县人民奏响了一曲和谐新三门的主旋律。在这里,和谐不但是植根于民心的希望之光,也是孕育于平安的文明之果,更是遍布城乡的锦绣之景。
三门县委书记尹学群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结合三门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倾力打造和谐新三门。以经济建设为抓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以‘平安三门’建设为抓手,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民心工程’为抓手,有力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生态县’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抓手,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乐章:
植根于民心的希望之光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三门县委、县政府在民心中构筑起和谐的希望之光。一个典型的事例可以反映出三门群众对发展和谐新三门的信心:据劳动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3年,三门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从11万减少到6万,已有5万人口回乡创业。
那么,是什么原因吸引5万三门农村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即将上马建设,华东电力城初露端倪;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开发拉开序幕;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南北协作”战略,为三门又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这一切,都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5万外地人员到三门务工,5万本地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三门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今年前8个月,三门的经济增量达到了76%。
发展中的三门夯实了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党委、政府更以“民心工程”为抓手,切实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高山移民工程,让数以万计的农民脱其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更多的农民谋其富;日新月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农民美其居;农村十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让更多农民强其能;健全的农村社会救助网络,让更多农民老有所养;农民健康工程,惠及全县15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让更多的农民病有所医……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李浩在全县实事工程协调会议上提出,发展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我们一定要继续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民心齐,泰山移。和谐的旋律也就出现在干群关系日益改善的今天。这一点,在最近进行的三门县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乡镇党委真正发挥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干部群众积极支持镇党委的换届工作。到9月4日,全县14个乡镇党委全部完成换届工作,组织提名的109名党委委员全部高票当选。在三门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向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像小雄镇,以前干群关系紧张时,有上百人到县里、市里上访,这次换届选举,8位党委委员全部高票当选,其中5位是满票;再比如健跳镇,8位党委委员也是高票当选,其中4位是满票。
在三门,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干部都把关爱群众、关爱基层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三门县广泛开展了“我是党员当先锋”、“我在岗位争先进”、“我学群众好传统”、“我把真情献群众”的“四我”活动。据台州市统计局最近的一次电话调查,三门群众在社会和谐诸多方面的满意度均居全市首位或前列。
第二乐章
孕育于平安的文明之果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保障,社会文明是支撑。三门县委、县政府着力建设“平安三门”,孕育了平安之中的“文明之果”。“平安三门”同样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三门县公安部门的治安指导员制度就是最好的诠释。
在“平安三门”建设中,三门县公安部门304位民警到全县511个村和30家上规模企业,当起了治安防范指导员。这项活动开展两年来,从局长到普通民警,每个月都必须有两至三次到联系的村居企业,每次都要解决一个以上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304位民警下村达2.2万多次,为群众解决问题2万多件。
这当然只是“平安三门”建设的一个剪影。众多的事实证明着三门平安建设的业绩:2004年,三门成为全省惟一的一个“无毒县”;2005年,又获得了全省首批平安创建先进县奖牌,实现了平安创建工作走在台州市第一、全省前10名的目标;全年刑事案件发案率低于前两年平均增幅15.6%,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8%。从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单位到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全民参与的“大平安”格局已经在三门形成。全县建成了500多个群防群治组织,各乡镇均建立了治安防范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宣传教育中心和综治工作中心等“多位一体”的联合工作机制。近2年来,全县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86起,疏导化解764起,调处成功率达97.5%。
在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三门县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作为龙头工程,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心湖公园、蟠龙公园、珠游溪景观大坝等相继建成,让三门的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机关”等群众性创建评比活动,让三门的文明新风遍及城乡;80个基层文化俱乐部的落成,让农村群众可以随时享受健康的文化生活。建“文明城”,育“文明人”,已经成为新三门和谐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三乐章
遍布城乡的锦绣之景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三门县的城乡,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和谐之景。在亭旁镇的板沸村,昔日的“脏、乱、差”不见了,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林中的鸟鸣清晰可闻,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如何建设新农村?板沸村的变化回答了这一问题。多数村民并没有财力去建农民别墅,大伙儿就因地制宜,清理河道,绿化环境,同样打造了新农村别有景致的优美人居环境。所有村民都希望有一个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但村集体同样没有新建文化场所的财力,旧祠堂就发挥了作用,改造后建起的文化俱乐部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老人谁来照顾?村里正在筹建老年公寓,让60岁以上的老人首先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
像板沸村一样,在新农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的主体,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在进行看似简单的环境整治中,实际上是与传统陋习进行了一场战斗。结果,不仅是村庄的洁化和美化,更重要的是农民树立了崭新的观念,成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农民。
三门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各村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改水改厕改路、发展农业产业和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并以项目化的方式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仅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例,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以沿赤为中心的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以浬浦为中心的万亩大棚西瓜生产基地、以横渡为中心的5000亩毛芋生产基地、以六敖为中心的5000亩辣椒生产基地、以亭旁为中心的5000亩绿芦笋生产基地、以泗淋为中心的万亩白菜花生产基地、以六敖为中心的45万羽蛋鸭饲养基地、以六敖为中心的1.2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以花桥为中心的35万羽土鸡养殖基地和以小雄为中心的5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等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基地正在三门建成。闻名遐迩的三门青蟹,更是一个做大做强的主导产业,今年就新增无公害养殖基地1万亩,高标准改造老塘6000亩。
三门县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县”的建设目标,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造“秀美三门”。目前,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态工业体系正在三门建立起来,清洁生产和生态化改造已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生态农业已经得以全面实施,绿色农业保护区让瓜果飘香,“百里清水河道工程”让河水变清,生态公益林建设让大地盖绿;海洋生态经济区已经初露端倪,陆域污染源得到治理和控制,生态养殖越来越红火。生态城市和生态村建设正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的兴建,让空气中透出清新和惬意,“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
三门湾畔,回荡着的是一曲曲和谐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