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嘉兴资讯
3  4  
PDF 版
· 海宁经济发展不忘环境治理
· 大项目助推秀洲经济发展
· 南湖区开展“五小”行业整治
· 全力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 嘉兴经济开发区着力推进重大项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平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三级跳”
  秋高气爽。在平湖市外出旅游的队伍中,出现了很多农民朋友的身影。一名旅游业资深人士介绍,农民外出旅游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并且逐渐从短途发展到长途。平湖市文明办负责人评价说,旅游这种“只出不进”的消费项目,能够在农村逐渐流行,是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显著标志。在平湖市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2005年平湖市农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7%和38.4%,作为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平湖城乡已经相差无几。

  怎样帮助富起来的农民建设好“精神家园”?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从农村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入手,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卫生意识、法制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农舍前后美了,乡村河道清了,文化气息浓了……新思路、新抓手,带来的是新农民、新风尚、新文化。近3年平湖农村“年年见新貌,三年大变样”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印证了平湖市委、市政府“润物细无声,培育新农民”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念,3年来的“三级跳”,让农民的“脑袋”也“富”了起来。

  垃圾集中处理:兴起一场“观念革命”

  每天早上6点刚过,钟埭街道八寺桥村保洁员付桂福便开着垃圾收集车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看着村里几条清澈的小河,谁也想象不到3年前这些河道就像大垃圾箱,河面上常常漂浮着杂物。3年前,村里制订了村规民约,不准乱扔垃圾,全部装袋收集。3年下来,村貌大变样。村民的卫生监督意识也同步提高,谁家乱扔垃圾,就会被村民们“戳脊梁骨”。

  垃圾随意丢弃是千百年来农村的习惯做法,很少有人提出异议。近年来,垃圾包围村庄、侵占公路、蚕食农田、污染河道的现象在一些村庄日益严重,村民苦无良策。2004年,平湖市作出了“打一场农村垃圾歼灭战”的决策,平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开了全省先河。平湖市专门建立长效机制,组建了市环卫处、镇(街道)环卫所、村保洁员队伍这样的垃圾处理三级网络。企事业单位实行有偿服务,农户自己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享受有偿服务,每人每月出1元钱。村民表示,花几个小钱换来这么好的环境,值!至今,全市各镇(街道)均设立垃圾中转站,有村级垃圾堆放点166个,农户垃圾筒6.8万个,村保洁员833人。全市126个村13万农户和上千家企事业单位纳入系统,平均每天处理农村垃圾140多吨,并送到发电厂焚烧发电。放眼平湖农村,田园中又弥漫着清新的空气。

  “两违”清理整治:整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农村违法用地、违章建筑频频出现,就像一块块“补丁”,挤占公共空间,影响村庄面貌,也损害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2005年,平湖市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展开了农村“两违”集中清理整治。

  “别人家都造了,为啥拆我家的?!”“拆了这间房,家里的小店开不成,就到你家吃饭去!”听说整治,“两违”户们反响强烈,一时困难重重。但平湖市委、市政府决心已定,必须“快刀斩乱麻”!涉及“两违”的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违章建筑。广陈镇泗泾村一名村干部是养殖大户,有1000多羽种蛋鸭、200多头生猪,30多平方米的猪舍属于违章建筑。得知整治消息后,这名村干部一周内就将生猪全部卖掉,并请帮工拆除了猪舍。各镇、街道、村干部不仅带头拆除自家违章建筑,还包户上门反复做村民工作,直到做通为止。

  平湖市因地制宜给“两违”户找出路,使“拆违”成为许多农户的自觉行动。曹桥街道专门出台治污奖励措施,指导涉及“两违”的35家养猪大户建造沼气池。违章家庭作坊比较多的全塘、钟埭等镇(街道),除限期搬迁、拆除外,还规划建设了穗轮村五金、曙光村洁具产业等个私工业小区,为产业集聚和规范管理创造了条件。“两违”整治形势逆转,势如破竹,至2005年底,全市处理违章建筑面积140.03万平方米,处置率98.39%。违章建筑拆除后,或平整为耕地,或整理成晒场,地尽其用,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的长效机制也已经确立。 (下转第14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