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上篇
· 下篇
· 红军长征路上的文化遗存
· 特效重现全貌《圆明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篇
  印刷《红星报》的纸张

  来自何处?

  《红星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的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惟一报纸。遵义会议以前,由邓小平同志负责编辑,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同志负责编辑。《红星报》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及时地传达了党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与战斗指令,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那么,印刷《红星报》的纸张又是来自何处呢?

  1984年10月19日,是罗开富徒步行走长征路的第4天。按照计划,罗开富在这一天到达江西省于都县祁录山乡。祁录山乡坐落于祁录山腰。当年,开始长征的中央红军就在这个地方,遵照中央军委发布的命令,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祁录山山高林密,不过,祁录山给罗开富留下的不仅是历险,他在这里亲眼目睹了3处红军时期的造纸厂。罗开富调查后得知,这一带原是中央苏区范围,中央红军的文化用纸,特别是当时《红星报》的印刷用纸,大多产于此地。作为一名报人,罗开富对此印象深刻,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造纸厂的模样,“厂房都是长条形的,长约30米至50米不等,宽约10米左右;房梁和房柱等都是硬木的,房上盖的三分之一是瓦片,其余都是茅草或稻草。屋内一些简单的木制设备中有少量铁制品,其中有一处作动力的水轮机被清澈的溪水冲得仍在转动。”

  罗开富显然对造纸厂保存完好表示了惊诧。向导吴金元向他道出了原委:一是这里距县城和大路很远,而且又是高山密林,红军长征后,敌人没有发现;二是当地农民不时利用这个印刷厂搞些副业,造些土纸;三是当地群众思念红军,经常自发前来做些维修工作。当地党组织十分注意青少年的革命历史教育,他们要让红军的文化遗存成为教育基地,让后人明白今天的幸福日子是一代一代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听着吴金元的介绍,罗开富不住地点头,他知道,一个民族、一代精英创业之艰苦,仅有文字记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物证明,使后人有真实感受,才更真切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毛泽东的诗作《七律·长征》

  在哪里完成?

  采访罗开富的时候,他在一张16开的白纸上用数根线条勾勒了一幅简要的地形图,并在图上标出许多地点,比如:“雪山”、“草地”、“腊子口”、“秦岭”、“岷县”、“岷山”、“鹿原里”,还有“宕昌县”、“哈达铺”、“通渭县”、“榜罗镇”等。正在我不解其意的时候,罗开富问道:“记得毛泽东同志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七律·长征》吗?”接着他眺望窗外,高声朗诵起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接着,罗开富像讲故事似的告诉我,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之后,党中央率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先后离开腊子口,翻越大雪纷飞的岷山,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岷县鹿原里。他指着刚才手绘的地形图说:“你看,大军北上,进军陕北,必须翻越岷山。而翻越岷山的第一险关就是腊子口。既然‘峭壁连高峰,一堑锁咽喉’的险关已突破,前面就是哈达铺。摆脱了张国焘要‘武力解决’党中央的险恶境地,一代伟人毛泽东此时心潮澎湃。”于是,在岷山与哈达铺之间一个叫鹿原里的小村庄,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

  罗开富在20年前曾经请教过许多老红军,他们都认为《七律·长征》就是毛泽东同志在翻越岷山后的当夜在鹿原里写成的。因为第二天,红军到了哈达铺,紧接着就是中央领导开会,着手整编部队,精力、心情与环境就跟此时不一样了。

  1985年9月18日,罗开富踏着红军的足迹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岷山时,雪花飞舞、遍地皆白。望着银峰波连的壮观景象,罗开富情不自禁地在高山上朗诵《七律·长征》。想着红军经历的千辛万苦,想着自己循先辈足迹徒步采访的日日夜夜,这位硬汉竟然百感交集,难以自持。

  近20年来,罗开富一直都在利用业余时间考证毛泽东同志当年创作《七律·长征》诗的史实。他向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结果: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在鹿原里酝酿《七律·长征》,这时还只是初稿,9月29日晚上,红军先锋连在陕甘支队走出草地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通渭城榜罗镇的文庙街小学举行晚会,毛泽东在这次晚会上为大家朗读了《七律·长征》。罗开富说,文庙街小学是毛泽东最后确定《七律·长征》诗的地方。为了这个结果,罗开富毫不懈怠地与宕昌县、岷县等地党史办公室交换意见,最终通过了党史专家的审定。

  附带的另一个成果是,鹿原里村本名绿叶里。当地人曾经问罗开富:“我们这里是秦岭,没有鹿,只有熊猫,怎么会叫鹿原里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过这些年的调查,谜底终于揭开,原来,当年红军中有许多南方人,念“绿(lv)”为“lu”,南方口音中,“叶”与“原”音近。于是“绿叶里”变成了“鹿原里”,久而久之,“鹿原里”反而取代了“绿叶里”。

  站在毛泽东住过的屋前沉思

  1984年12月初,徒步采访长征路的罗开富患了重病。3日这天傍晚,在粒米难进的状况下,他跌跌撞撞地走进了广西资源县中峰乡。之后,罗开富不省人事,昏迷过去。

  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一对农民夫妇正在用湿毛巾为自己冷敷。见罗开富醒了,他们闪动着既担心又惊慌的目光问:“同志,你怎么会昏过去呀?你到底是做什么的呀?”

  第二天,当地党史办干事唐厚军陪同县领导赶来看望罗开富,并留下唐厚军担任向导。

  今年秋天,当我正在采访罗开富的时候,他办公桌上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罗开富看了看来电显示,笑着对我说:“巧了,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原来,这是唐厚军打来的电话,如今,他担任着资源县县委书记的职务。

  从两人的通话中,听出是为了资源县中峰乡几间红军领导人当年住过的房子的保护和维修事宜。

  中峰乡油榨坪是红军血战湘江后集结、休整的地方。许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都提到过。1934年12月3日,周恩来、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等同志,穿着草鞋,拄着拐棍,头戴防空帽进入油榨坪。中峰乡一公里长的乡场上,当年红军休整时住过的房屋占到全部房屋的一半以上。罗开富说,毛泽东也在这里住过。1984年12月,罗开富在唐厚军陪同下,瞻仰过这些红军曾经住过的屋子。近年来,他也多次前往察看。2004年10月3日,罗开富再次来到中峰乡。当他站在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屋前沉思时,房主走出来对他说:“这座旧屋太老太暗,要拆了建新屋了。”罗开富问:“不拆行不?”房主看了罗开富一眼:“不拆也行。要么你把老屋买下来,要么去报批一块宅基地。”罗开富便去找了县委书记唐厚军,并对他采用了激将法:“你们若是拆屋,就让我的浙江老乡将拆下的房梁、木板等全买了去,在东阳横店的红军长征博览城重现这些红军领导住过的房屋。到时候,欢迎你们去考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吧!”

  这一招还真灵,唐厚军认真起来,决不同意个别人的拆屋行为,表示坚决要为保留红军文物尽责尽力。这次的唐、罗通话,正是前者向后者汇报来了,唐厚军让罗开富放心,中峰乡红军曾经住过的房子已经得到妥善处理,如今依然保存着。罗开富听罢,对着话筒大声说:“我代红军谢谢你!谢谢中峰乡的农民兄弟!”罗开富的双眸,此时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