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上篇
· 下篇
· 红军长征路上的文化遗存
· 特效重现全貌《圆明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下篇
  衣、食、住、行看民俗民风

  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罗开富当年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11省、自治区,沿途许多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遗存令他念念不忘。

  在湖南省道县县城,古道遗风、古代民风依然有迹可寻。罗开富在这里见到的老伯都穿着当地人称为“竹裙”的装束。他感到很有趣,便站在路边细细打量:那竹裙就是在外衣腰部系上一条打了很多折褶的裙子,有半截的,也有与长裤等长的,颜色大多为深蓝色和深灰色。老人们见了罗开富这个外乡人,主动作揖打拱问好。

  在川南叙永县,罗开富看到一种很奇特的鸡:长着凤头羽、玫瑰冠,公鸡颈羽是红色,还镶有黄边。腹羽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紫蓝色。罗开富抓起一只鸡来,发现喙、脚、皮均为黑色。老乡告诉他,这种鸡的骨和肉也是黑色的。因为产地是苗族聚居地丰岩,所以被称为丰岩鸡。

  罗开富介绍说,现在几乎各地都有乌骨鸡,但丰岩鸡的奇特之处除具有滋补的共性外,还有治疗风湿的特效。民间验证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地有关部门的鉴定也有据可查。罗开富了解到,丰岩鸡认水土,只能在丰岩饲养,换个地方,其药效立即减弱。成都、沪州、宜宾等地慕名前来求购的人很多,但因数量有限而不易买到。

  在贵州省紫云县中洞寨采访时,罗开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居然有16户人家楞是住在山洞里不肯往外迁,而且寨子里的小学校也建在洞中。不过,那岩洞足有五六个篮球场那么大,基本呈正方形;洞顶圆锥形,最高处离地面约20米,最矮处也有4米。安置在岩洞中前部的洞里小学是用一人高的木棍一根靠一根围成的,里外互相可见,洞外自然光线射入,学校采光条件良好。16户人家紧贴岩壁,分列在小学两边,各家用木板或土坯分隔,“房”上盖有木片。罗开富想知道人们住在山洞里的原因,他得到的回答很简单:“岩洞大,很通风,冬暖夏凉,舒服呗。”

  在四川省西昌县种马场,罗开富找到了许多老红军在谈话或回忆录中提到过的建昌马。据《后汉书》记载,汉代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西昌是三苑“牧马所”中的一个。近代,云南大理著名的三月街集市上,建昌马在骡马交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罗开富告诉我,红军长征中,曾用建昌马作为坐骑并驮运货物。贺龙元帅于1965年到西昌视察时曾回忆说,建昌马在红军长征中立过战功,很适合用于山地作战。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建昌马,罗开富利用采访之际,在夜里骑上建昌马来回于山路之上,切身体会了这种体形矮小的马匹机巧灵活、耐苦耐劳和善走山路、夜间辨别力强的特点。罗开富说自己佩服建昌马,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为红军长征出过力。

  从夜郎坝到秦代古长城

  《史记·西南夷列传》有云:“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史书上的这番文字,成就了一个重要的成语“夜郎自大”。一直以来,人们都说夜郎是汉时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但没人说清楚它究竟在哪里,有人说在安顺,有人说在桐梓,还有人说整个贵州基本都是。

  罗开富沿长征路采访的时候,也考虑过这个问题。1985年1月25日晚上,罗开富从川黔公路折小道走进了一个叫夜郎坝的地方。事先有人告诉他,到了夜郎坝,可以看到古夜郎的遗风。

  夜郎坝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夜郎乡,是一个山间盆地,面积约五六平方公里。《贵州史专题考》一书说:春秋末期以前,夜郎是西南部一个部族联盟的国都(今安顺县境内)旁边的一个小国,实际上是个小部族。战国初至西汉中期,古夜郎国控制的疆域已经很大了,其中包括桐梓和夜郎坝在内。唐初,夜郎所置地域小了,但仍设有3个夜郎县,其中一个是现在的桐梓县。北宋时变夜郎为一个夜郎郡和两个夜郎县。这本书告诉人们,夜郎这个词的实际意义,在历史上变革到宋代告终,元以后不再作具体名称。

  从这本权威考证的著作来看,夜郎古国始于贵州安顺,到最后即宋代的夜郎一郡二县都基本在今天桐梓境内。罗开富认为:书上说,元以后不再作具体名称了,也许指县的名称。不管怎么说,“夜郎”名称保留了1343年的这个夜郎坝实在是太珍贵了。

  到达夜郎坝后,罗开富异常兴奋,夜游夜郎街。“这是一条人字形大道,不通汽车。路面上铺着鹅卵石与麻石,街边大都是古老的屋宇楼阁,骑街廊檐有丈余宽,可为行人遮日挡雨。” “街边店铺稀少,却很整洁。奇怪的是有的店铺一边开着电灯,一边还点着油灯。因为整个夜郎坝当时还未通汽车,所以夜间的街面清静。”

  夜郎街主道不足500米,街的尽头,便是传说中李白“百块诗碑”的所在地。这使罗开富想起了李白为其好友王昌龄被奸臣中伤,由江宁丞相贬为龙标尉而写的一首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着月光和手中的电筒,罗开富在凤凰阁附近居然见到了“李白坟”。其实,李白并未到过夜郎。李白为王昌龄打抱不平后,自己也得罪了朝廷,被贬发配夜郎。李白闻讯,发出了“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的悲叹。幸运的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行至巫山时遇赦得还。桐梓县文化局的干部告诉罗开富,人们在此建造李白坟,表达了夜郎人对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与哀思。

  第二天,罗开富在夜郎坝采访并拍了一些照片。告别夜郎坝时,他隐隐有些担心,担心原汁原味的夜郎坝会在今后的某一天变味。他的担心在后来的日子里得到证实。2005年秋,当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山里诞生出一座红军长征博览城的时候,人们看到了按照罗开富当年照片复制的夜郎街景。而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坝的正宗街道,已经荡然无存。今后,夜郎坝人只有远足东阳横店,才能瞻仰到自己祖先的文化“遗迹”了。

  70年前,红军长征之路大都比较偏僻,即使罗开富行走时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依然交通不便。但是,一些古代文化遗址却保留了下来。在甘肃省通渭县,罗开富采访了秦代古长城遗址。罗开富介绍说:“通渭县境内保存着250多里长的秦代古长城,不少地段的城墙还保存完好。”罗开富发现,这里的红军长征路线大多与古长城平行。当地群众家中的堂室里,都挂着笔力遒劲的对联和国画,显现出黄河儿女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

  来到陕甘交界处的老爷山,迎着1985年的第一场雪,行进在古长城上的罗开富被眼前的烽火台迷住了,他发现烽火台的石质和勾砖缝所用原料同用黄土夯筑的古长城不一样。当地向导告诉他,这个烽火台还是宋代范仲淹在此为官时修筑的。

  说到老爷山时,罗开富从他的椅子上站了起来。20多年前徒步采访长征路的一幕又在他的眼前展现,他说:“老爷山是红军长征进陕北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我站在山上,眺望黄土高原,气势磅礴,风光无限。这天是1985年10月16日,是我重走长征路整整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里,我渡过24条大河,翻越18座高山,经过了红军攻占过的60多座城池;这一年里,我还饱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少数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说到这里,罗开富突然提高了嗓门,“我觉得,从自然和人文风景角度看,红军长征路又是一幅巨型的色彩斑斓的迷人画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