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的试用期临近结束,杭州天水街道9名社工专业大学生正面临着去与留的选择。笔者走访时,很多社区干部和居民都表示挽留:希望他们9人个个都留下。
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从萧山家里赶来上班的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生陈立平,在灯芯巷社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已习惯把大量资料带回家整理的他说:“我不觉得这是一种累,在社区工作越久,兴趣反而更浓了。”工作中接触到的大批需要照顾的困难家庭,使小陈觉得自己有责任也很乐意留在社区为他们多做些事情。
“社区工作很忙碌,很快乐,也很有收获。”23岁的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徐昌勇,在戒坛寺社区负责邻里纠纷调解。社区干部原本有点担心这个戴眼镜又略显腼腆的小伙子会吃不消,谁知他很快就干得有声有色。一次,社区有位老人反映,隔壁邻居的空调正对着她家窗户,开窗就是一股热浪,邻居却不肯移室外机。小徐冒着酷暑来到这位邻居家,对方见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冷言相对。小徐也不急,满脸笑容地邀请到她到老人家里去“体验”,并说:“阿姨,如果是你住在这里,我想你肯定也不想忍受这种折腾吧。”结果,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小徐告诉笔者,这两个多月的实践使他们懂得,学校教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其实在社区工作中能发挥很大用途。
“我们希望他们全留下。”试用这些大学生的灯芯巷、戒坛寺巷和胭脂新村社区干部们的愿望很一致。灯芯巷社区居委会干部说,自从3个大学生来了后,社区工作增添了不少活力。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点子多,可以使不少原本难以开展的社区工作变得容易。
精挑细选才定向招来这批社工大学生的天水街道,更是珍惜和爱护他们。“社区工作十分需要专业人才,他们可以与现有的社区干部在年龄、经验、能力等方面实现较好的优势互补。”街道干部周国江介绍说,为确保既能待遇留人,也能事业留人,天水街道不仅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妥善解决住宿、吃饭等方面的各种实际困难,还打算将优秀的大学生社工拟任主任助理一职,以便给他们更加全面发挥的平台。同时,计划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提高相应的工资待遇。
据了解,这些热爱社区工作并得到普遍肯定的社工大学生,之所以存在离开的念头,主要是近年来社区干部的收入虽有上升,但相对还是偏低。此外,社会上对社区干部的一些偏见也让社工大学生心存忧虑。
杭师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郑榕认为,社工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职业,相关的资格评定等体系均处在起步阶段,角色定位尚不清晰。为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成为社工,并从根本上解决对高素质社工的人才需求,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社工的保障、激励等机制。
郑榕说,带有志愿性质的社会工作者,即使在国外也不一定有很高的物质报酬。而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人才优势,将是日后我国社区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呼吁政府部门尽可能提高社工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的同时,社工大学生也要调整心态,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短期与长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