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人类: 诺奖论坛的 命题回归
· 多吃蔬菜少吃甜食 健康食疗抵御心血管疾病
· 1000美元预知疾病 “基因预测”离我们越来越近
· 坚持每天跑步20分钟 一星期只锻炼一天没效果
· 攻克癌症白血病 科学很神奇但还需更多耐心
· 诺奖论坛:听科学大师谈“生命关爱”
· 谨防“生活方式疾病”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人类: 诺奖论坛的 命题回归
  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会场上,“人”成为提及最多的名词。

  当对生命的追溯和探讨向如何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人的方向驱动,我们看到了更加以人为本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科学研究的最终获益者——人类本身,科学的涵义从此有了更加实际的内容,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更是科学家们的最终目标。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对自身生命健康的关注,成为了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

  “科学要追求真理,但是科学也有功利的一面,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蒙代尔在开幕式上的发言就暗示出了此次论坛的统一精神——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高端的科研上,世界的目光已经更明确地投向了科研成果如何服务于人类这个问题上。

  虽然是专业性极强的讲述,但在论坛上,各位与会演讲专家都不约而同地传达了对于科研成果服务于人的想法。将知识更完全地贡献于社会,将人类的和谐和发展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最终主题,这是此次论坛给人最大的感受。

  和谐社会的精神已经融入科学家们的头脑中,蒙代尔在开幕式上的演说已经表明了一切,谈到科学,谈到生命,他最终认为,科学研究重要的是讲求世界和谐,科学家们更是希望能够致力于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中华的文明在几个世纪中都一直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团体之间的和谐,不同的经济阶层之间的和谐,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和谐,以及世界各国政府之间的和谐,必须有了这些才能拥有一个有序的社会,正因为这些人之间和谐的共处,以及各个国家的人在和谐共处,诺贝尔奖获得者才能聚在一起交流对话。

  在各位大师的对话中,传达出了另一层面的意义,生命科学已不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问题,已逐渐渗透到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蒙代尔、李政道,还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巴特勒,论坛演讲者都用最生动的例子将高端的科学研究阐述给每一个人。

  “在过去30年当中我们逐渐研发的新技术对于我们的健康会有很大潜在的效果,有一些已经实现了,但是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成药之间要花很长时间,并且未来我们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更大程度上挖掘这样的潜力。”巴特勒表示出了对科研成果潜力的极大信心,“如果人类要想充分实现这种低科技的潜力,就需要更多的耐心。”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如何利用科研成果的问题,“人们了解暗物质和了解暗能量,是人类在21世纪科学的大挑战,就像20世纪初研究太阳能一样,这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并且相信我们会胜利的。”可是了解宇宙、能量的来源,了解了宇宙能量的科学规律并不等于一定造福人类,这就得看人们如何去利用。必须需要明智的政治家、明智的科学家,他们必须具备科学发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和谐,并取得可持续的良好发展。

  (据《北京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