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专家点评:
· 兄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兄弟
  兄弟

  面对面

  ——与

  多凌控股集团董事长

  华城集团董事长

  张余林

  张祥林

  快乐兄弟:

  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共同的事业和性格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张祥林,张余林,两个有着血脉相连,又有着师徒情深,从相似的人生起点出发,在相交分离又相交的落点中,成就事业和幸福的快乐兄弟。一个精心打造华城集团,一个奋力拓展多凌控股集团,在多年的创业实践中兄弟俩明晰了自己的财富价值观:“勤奋创造财富,投资发展财富,智慧增值财富,理智保障财富,分享体现财富。”相通的准则和独特的亮点,使他们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他们在事业和人生中坚持着踏实、认真、轻松的态度,共同谱曲着悠扬的生命大碟。

  1

  做事与做人

  

  当年,他们都是从15岁开始学做裁缝的,只不过哥哥比弟弟早4年入行。所以,当张余林初中毕业后,背起一台家用缝纫机走村串户时,张祥林已经是一个小有成就的裁缝师傅了。于是,弟弟就顺理成章成了哥哥的徒弟。

  上世纪70年代,城乡之间流通缓慢,所以,像他们俩兄弟一样的乡间手艺师傅,只能靠走村串户找活干。挨家挨户上门给人家做衣服,吃百家饭是那些日子中最深刻的记忆。这一干,兄弟俩就和这行结下了缘。这种原生态的“小裁缝”谋生手段方式,哥哥坚持了十多年,而弟弟也干了整整8年。

  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位于浙东沿海的平湖地区也沐浴着这股春风,生机勃勃地冒出了各种乡办、村办等集体企业。张余林所在的荆门村也办起了被服厂。凭着过硬的手艺,他被招进了工厂。过了几年,他成为被服厂在北方地区的采购员(即销售员)。正逢市场经济的浪潮开始掀起,许多集体企业也纷纷尝试市场经济的经营手段,想方设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张余林创造了不斐的销售业绩,心里暗暗估摸着,按照厂里的奖励办法,应该可以拿到2000多元奖金。然而,年终发奖金的时候,厂里没有按照约定奖励,只给了他数百元。一气之下,张余林离开了工厂,开始了他8年的“小贩子”生涯。

  用张余林的话说,“前8年让我学会了脚踏实地做人”,而这8年“靠的就是拼命”!虽然是一些过眼烟云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却依然有一种苦涩中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感觉。还记得每次和同伴一上长途火车,就拿着一大块布,躺在座位底下轮流睡觉的情景;还记得在大雪天路不好,拉着占去他家半壁江山的货物来到交货点,发现错过买家时的心急火燎;还记得为了解决柴油车的燃油在雪天中凝固的问题,每当车停下时,就在冰天雪地中点着柴火融化燃油的艰辛;还记得那个雪夜里为了取暖,一个同伴在大铁盒里挨个点好16个煤球,半夜时分大家失去知觉,只有一个同伴尚有一丝清醒,于是支撑着爬到门口,砸破玻璃门,把他们一个个拖到雪地上死里逃生的惊险;还记得有一次为了讨到货款,一个体户举着大刀威胁的胆颤……8年的风霜雪雨,使他从“小贩子”渐渐锤炼成了一个创业家。

  1991年,张余林明显感觉到这种贸易受厂家的限制太多,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于是,积累了一定资本的他买下乍浦一个倒闭的乡办企业,挂上了多凌服装厂的牌子,从此开始了自主创业的历程。

  而与此同时,哥哥张祥林从小裁缝转变成创业家的过程则连贯了许多。在坚守了十多年的老本行后,他的手艺名气渐渐传播开去。随着乡办、村办服装企业的兴起,许多人都纷纷找他学习手艺,于是,张祥林索性办起了缝纫培训班。短短几年,就出炉了一大批纯熟手艺的学员。随着学员的增多,张祥林想:“不如自己创办一个服装厂,可以就地转化这些劳动力。”心动不如行动,1990年,张祥林筹集了一些资金,加上现有的学员,华城服装厂就此诞生。

  岁月如歌,人生的轨迹就是这样,在相交与分离之间总会重复着一些同样的情形。兄弟俩都坚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必须具备成功的条件。当自己有了条件,又把握了机会,那距离成功就不远了。”因为在起点和落点间,他们有着太多的相通点。对于张祥林两兄弟来说,这些相通点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共同沿袭,更是十六年前兄弟俩背着缝纫机走村串户时形成的师徒之间的教诲和情意,是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共同生命感悟。

  从1991年到1999年,张祥林两兄弟在平湖这个以服装加工著名的地区,不仅站稳了脚跟,更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众多企业,跻身同行的前列。这8年,张余林的步子似乎迈得更大些,承包、租赁、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各种企业类型的交手,使他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式。而服装线带、拉链、织布、丝棉填充等相关行业的涉足,更让多凌服装厂得以快速的发展。除此,张余林还大胆地收购了一些倒闭的乡镇企业,塑胶、不锈钢、药用包装等企业,也纳入旗下,成为多凌集团走向综合性企业的先声。

  张祥林经常说:“人生不能止于希望,而应下定决心,专注不移!”生活好比登山,没有一步到顶的捷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古代三国中的曹操懂得,优势互补乃兴业之道,于是促成了张辽、李典、乐进几位将军的精诚团结和优势互补,取得了率兵御敌的最佳效果。从多凌控股集团和华城集团的发展道路,也同样能看到商场上另一种优势互补的经典之作。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张祥林两兄弟一心扑在服装加工贸易上,使两个不足百人的小企业,上升到分别拥有3000多人和4000多人规模的华城集团和多凌集团。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生产的各类服装每年销往日本和欧美等国,年销售额达到10个亿,两人的总资产更是冲上了10亿元大关。然而,就在世纪末的门槛前,张余林却选择了从服装领域激流勇退,转向其他领域。

  面对转型的话题,张余林幽默地说自己是个比较懒的人,在服装行业打拼了这么多年有些累了,所以想做得轻松点。对于他说的“轻松”一词,联系哥哥张祥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辟理解后,就有了透彻的答案。在华城集团,张祥林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分为两层:一是做事要有效率,二是做事要符合规律,感到轻松。

  的确如此,做得轻松是他们共同的追求,而有效率更是他们不谋而合的理念。8年的跑市场生涯,使张余林有了更敏锐的市场眼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说有一次他从夏天到冬天,整整跑了半个中国。这段经历渐渐渗透到以后发展企业的理念中,促成他面对新的环境时,能不断做出新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

  对于多凌集团来说,服装产业是他们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通过前八年的发展,公司内部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为了给多凌集团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张余林决定“该放手时就放手”,为此他还独创了一个“蜂箱模式”的投资经营模式。他说如果自己是一只蜂王的话,则只能管一只蜂箱,那么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所以他需要打造更多的蜂箱,培植更多的蜂王,这样,所有蜂箱采的蜜加起来肯定比一只蜂箱多。

  根据这一理论,1999年张余林将多凌服装厂50%的股份进行了转让,由下面的副总等负责人接管,接管人先支付20%~30%的资金,其余部分可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几年中获得的收益来慢慢偿还,如此一来不仅带来了空前的积极性,也实现了自动管理的目的。

  老子说:“无为而无所不为”,张余林的“蜂箱模式”创造了“化管理为无形”的上乘境界,不禁令人暗暗佩服这位自创一套管理模式的“轻松”企业家。

  从服装领域抽身而出的张余林,将眼光投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中。与此同时,他将集团总部搬到了上海,开始在房产、船务、进出口贸易方面多方出击。2003年,他携2亿多元在上海开发了一个楼盘,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全线获胜。随后,张祥林也加入了他的跨行业投资,在平湖开发了5个楼盘,其中乍浦一个20万平方米的项目,成为当地至今最大的房产项目。2003年,兄弟俩又北上内蒙古,在呼和浩特市倾资1亿元开发房产获得成功。2004年,他们又筹资3.4亿元,携手西进湖南,成功竞拍到湘潭市中心550亩土地,预计将完成80万平方米的房产品……

  在多年的创业实践中,兄弟俩明晰了自己的财富价值观:“勤奋创造财富,投资发展财富,智慧增值财富,理智保障财富,分享体现财富。”从多凌集团嬗变为多凌控股集团,从服装单个领域跨越到服装、房产、船务、港口等多个领域,张余林身边的“蜂箱”在不断增多。15年跨越三大步,华城集团也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从单一服装业到多元综合性企业集团。看来,清晰的思考本身就可以为我们创造快乐的生活。

  

  2004年,张余林兄弟俩做了一个非凡的决定:投资一亿元订造了一艘国内功率最大的海上工程船,而这种船至今在全国只有两艘。这个近乎“疯狂”的行动,让许多人瞠目结舌,然而,张余林却平静地说:“做企业并不是完全在赚钱,我们需要的是做真正的企业。”

  面对他的赚钱和做企业的辩证说法,人们对华城、多凌的企业目标——“做强专业,做大多元;目的让大家工作更轻松,生活更愉快”,有了深刻的理解。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在船运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张余林,船务领域的发展空间还不错,而当时他们公司正在解散。于是,抓住这个机会,张余林开办了国际船务公司,购置了三艘6000吨级的远洋货轮。当时这个行业正处于上升期,所以多凌船务公司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随后,他听说现在国内比较缺少清理航道的催沙船,这种船同时可以完成围海造地的工程。而自己的家乡平湖市白沙湾至水口治江围涂工程,正需要这种船来围海造地。于是,张余林和张祥林寻思着共同出资来打造这艘船,为家乡做点实事。催沙船的制造在国内尚是一个空白,唯一一艘也是由荷兰进口的,当时由他们造一艘需要3.5亿元人民币。面对这笔庞大的资金,张余林打起了算盘:何不拿着他们的图纸在国内翻造一艘呢?这就好比国外制造奥迪车,我们翻造桑塔纳,都具备行驶的功能。于是,他找到了上海航道局,邀请他们一起参加这个项目,最初人家看着他觉得不可思议,心想:“一个民营企业哪能做得了这种事?”最后没有同意。张余林不甘心,寻思着天津港是中国的一大港口,这里的航道疏清工作量大,于是就找到了天津航道局要求合作。没想到,对方一拍即合,愿意出3000万元合造这艘船。就这样,张余林总算松了一口气,由天津航道局从上海航道局拿到图纸,然后交给上海交大来翻造。短短7个月时间,这艘催沙船就造好了,最后仅用了1亿多元人民币,开辟了国内自造催沙船的先例。

  从一般企业人到成功企业家的道路是艰辛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艰辛就裹足不前,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成不了成功企业家,而是潜意识的经验阻碍着人们成为成功企业家。

  2005年3月,当催沙船正在紧锣密鼓地制造时,张余林便开始积极奔走于将来围海造地的催沙工程。当时,嘉兴市政府正准备在乍浦的独山港口,进行围海造地建造码头工程。然而正逢国家宏观调控之际,市政府资金运转不过来,所以需要由社会力量来承接这个项目。面对这个黄金地段的资源,张余林既兴奋又担忧。因为这里约10公里长的海岸线,向外拓伸600米,总共围垦土地将达到约10700亩,到时将成为整个钱塘江最大的港口,可容纳5万吨级的轮船。同时,这里将与上海金山石化相连,实现了与上海航线的连接。然而,同时它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每年这里是台风影响地带之一。一旦接下来,就要有充足的资金连续作战,以在台风来临之前能做好防护措施,否则就将功亏一篑。

  面对机遇和挑战同样清晰的处境,张余林最后还是下决心拿起这块山芋,并且做好了多手准备。他希望联合华城集团以及向银行贷款来保证充足的资金,同时也做好如果得不到银行支持,就将多凌集团所有可变现的都投进去,或者分多期开发……

  “三军易阵,勇者可敬”,就在张余林兄弟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围海造地工程上时,看好这个项目的多家银行也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这使得工程迅速启动并且顺利进行下去。

  站在乍浦港独山脚下的大堤上,看那催沙船连续迅速地吐出从海里吸上来的沙,而眼前的沙滩转眼间被这些沙子填平升高。张余林兴奋地说:“这艘催沙船每天可以填5万多方沙,预计到今年年底,这里一期工程的6公里岸线可以全部填完,而二期工程也准备在明年年底完成。预计这个项目和港区总共投资将会达到100个亿左右,到时这里可就是一个拥有二三十个泊位的大港口了!”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位自言将“重新描绘中国地图海岸线”的企业家又在这里开始新的航程。

  

  有人说:“成功的人生不能算是幸福的人生,而幸福的人生则是成功的人生。”成功和幸福之间的距离在哪里,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对于张祥林兄弟俩来说,幸福的源泉在于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分享的境界。

  “企业首先要做长做久,然后才是做大做强。”兄弟俩不约而同地说了一个发展企业的观点。为此张余林将多凌控股集团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定为:到2010年,企业争取不投资新增负债项目,而是依靠效益投资,从内部开始逐渐调整。在他看来,多年的发展促成了多凌的迅速成长,然而真正强大的企业首先必须具有生命力,所以下一个阶段他要从资本、人才、管理等基础环节上进行调整,打好基础,提高生命力,打造百年老店。

  此前,张祥林曾说,“做企业要懂得停下来,慢下来”,这两者正是一样的道理。轻松做企业,幸福过人生,这兄弟俩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如此平和宁静的心绪,令人暗暗称奇。我们常说,别在压力下破碎,拥有轻松人生,却总在不知不觉中将眼光投向别人,于是压力就随之而来。而张祥林兄弟俩却说:“我们做的是长跑运动员,以超越自己为标准,只要自己感觉努力了就可以了。”

  难怪在竞争激烈的商海外,面对这两兄弟,总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荡漾在周围。“我承认有时候我们的企业还是一个三岁半的小孩,”张余林总爱幽默地自嘲道,“但是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主观上完全努力了,我相信总会不断成长。”其实,这个谦虚的企业家,何尝不在以独有的方式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和人生呢?从适时抬头、寻找转型到独创管理模式、共享财富,从勇敢出击到主动调整,在企业规模、产业和结构上,每一步都走得如此精心而认真。

  天助者自助,幸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当它像细胞一样分裂开来,在扩张中感染着身边的人,才会得到最大最久的幸福。

  在华城集团,诚信人和是企业的文化核心。我们看到无论在生产区、生活区、仓储区,还是在集团大楼,到处都悬挂着制作精美的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牌。“爱护员工就是爱护企业,关心企业就是关心自己”,走进华城集团大楼时,霍然跃入眼帘的就是这幅追求“人和”的标语。为了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2000年他们投资2000万元建造了8幢共计16800平方米的员工公寓,铺设大理石地面,每间30多平方米,带阳台、卫生间,配备家具、空调、电话,并有保安昼夜值班,俨然高档精装修单身公寓,还无需付租金物业管理费。最近,民工夫妻公寓又在动工兴建。

  华城的员工特别是外来工人,都以在华城工作引以为自豪。近年来,当一些服装企业因民工流失或招工不满导致开工不足而头痛时,华城几年来却门庭若市。

  两兄弟把创业聚财富,看作是为社会承担责任的过程。他们说:“党的领导,国家的安定,社会的认同和员工的支持,这些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既然财富来源于社会,那就应该回报社会。这是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也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在创业的同时,这对企业家兄弟一直在默默地分享着财富,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2003年,他们决定给自己老家村子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赠送养老金300元。到如今,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好几年,从未间断。除此,他们还向慈善事业、特困群众、贫困大学生等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2003年至今,他们以民营企业的名义累计向社会慈善事业捐赠了500万元;曾拿出数十万元资助特困群众,受助群众达300多人次;同时还以企业党组织或个人名义长期资助几十名贫困大学生……

  拥有平和的心态,可以轻松地做企业;拥有分享的理念,可以幸福地过人生。在成功与幸福间,张祥林兄弟俩找到了一把互通的钥匙,于是,就打造了别样的企业,拥有了别样的人生。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