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农民步行20分钟 就可以看病
· 农民看病便宜了,服务站的收入也在增长
· 从住房朝向到饮食习惯, 都要写入健康档案
· “人人识医生,医生识人人”
· “20分钟医疗圈”的辐射效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民步行20分钟 就可以看病
  农民步行20分钟

  就可以看病

  走10分钟的路,就能到服务站看病,这是72岁的郑凤香老人从未想过的事情。

  老人住在前塘村,“站在医院门口就能看到我家,”老太太说,“这里没开的时候,我要到寺前卫生院去看病,走路要半个钟头。要是去白塔医院看病,还要自己坐车子去,来回要一整天,有了小病只能熬一熬,现在走几步路就到医院,方便多了。”

  郑凤香是吴伟明8月8日接诊的一位病人。“感冒发烧,昨天已经挂了一瓶盐水,今天再挂一次就好了。”吴伟明说。

  中午,老人挂完盐水时,吴伟明已经接诊了17位病人,除一位是急性肠胃炎外,其余的都是感冒发烧病人。

  “到服务站就诊的病人,大多是头疼脑热的小病”。吴伟明说,“病人如果病情严重或者行动不便,无法步行到服务站,可以给服务站打电话,我上门服务。”

  一辆摩托车,一个出诊药箱,这是吴伟明出诊的行头。他一直备着两个出诊药箱:“一个里面是外伤的药,一个里面是内科的药。出诊时稍微准备一下,提起箱子就去了。”

  吃完饭,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吴伟明挎着药箱,骑上摩托车,直奔那位肺癌病人的家。两三分钟的车程,一下子就到了。

  屋子里没有开灯,光线很暗,病人躺在一张硬板床上。吴医生进屋后,伸手按了按病人的小腿,拉过病人的手看了看,他麻利地打开药箱,取出针筒、注射液、吊瓶,“一针见血”。

  “建立‘20分钟医疗圈’,就是要让农民有地方看病。”仙居县卫生局副局长顾描华说,“形象地说,就是每位村民最多步行2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

  总人口47.4万的仙居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全县722个行政村多而分散,23家中心乡镇卫生院难以直接面向所有农民提供服务;而合格的村卫生室只有69家,医疗水平落后,设施设备简陋,更无力承担面向全县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20分钟医疗圈”,有效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如果遇到重症病人,各社区责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转诊。

  “一是重病需要住院治疗的;二是服务站无法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的;三是因交通事故等事件存在纠纷的病人,这三类病人服务站会劝他们转诊。如果是大病、重伤需急救的病人,我们会联系镇中心医院的救护车,马上送到大医院去。”

  吴伟明说的转诊治疗,是白塔中心医院跟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的双向转诊协议。

  “卫生服务站目前配备的医疗设施,比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体重秤等,只能应对小病,无法实行进一步检查和较重病情的医治。”白塔中心医院副院长周伟能解释说,“双向转诊制度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双向转诊”,就是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村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大病转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确诊后的部分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又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这样,既能让农民省下钱和时间,又不耽误病人的治疗,还能充分利用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让“20分钟医疗服务圈”辐射得更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