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金衢丽资讯
3  4  
PDF 版
· 倾力打造 “浙江绿源” 悉心呵护 一江清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倾力打造 “浙江绿源” 悉心呵护 一江清流
——衢州生态市建设巡礼
——衢州生态市建设巡礼
  倾力打造

  “浙江绿源”

  悉心呵护

  一江清流

  ——衢州生态市建设巡礼

  衢州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大了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倾力打造“浙江绿源”,悉心呵护一江清流,生态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衢州市在全省生态省建设考核中获得优秀;开化、常山、江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先后通过国家验收;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也已通过省级预验收。

  ■ 倾力打造“浙江绿源”

  衢州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也是浙江省西部的生态屏障。

  2002年,衢州市立足本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实际,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同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3年3月,衢州市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提出了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006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10年前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市。

  几年来,衢州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倾力打造浙江“绿源”。

  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衢州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造纸、水泥、化工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业空间布局指导意见》、《关于在市区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乌溪江水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合力推进各项生态创建。并以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为抓手,“高高举起生态旗,重重打响生态牌”,开展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

  ——生态农业。划定钱江源、须江、灵山江、铜山源五大流域绿色农产品保护区。按照“人无我有,打特色牌;人有我优,打绿色牌;人优我多,打规模牌”的思路,大力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建成各级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开化县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 开化县、江山市和龙游县进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

  ——生态林业。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0.9万亩;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9%,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39.8%;建成花卉苗木基地6.52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64个,工业原料林基地4万亩,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31个,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

  ——生态工业。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配套、社会倡导节约”的环保新格局。编制完成了衢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工业循环经济5518工程,培育了一批典型。提高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全市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10家,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25种约486万吨,生产产值达15.5亿元。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要求,有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开展能源利用审计,“十五”期间共完成近50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监测(审计)计划。每年节能9.7万吨标煤,节电5800万千瓦时、节水260余万吨,并大量削减了“三废”排放量。推广余热发电,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有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

  ——生态旅游。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具有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寓生态科普于生态旅游之中。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这些已建成的有着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已笑迎八方宾客,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城镇。“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衢州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验收。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1.83亿元的衢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江山、常山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龙游、开化前期工作也已完成。对各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了改造完善。启动了医疗固废和危险固废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5个县(市、区)交界断面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3个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

  ——生态文化。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普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三山艺术节”、“三边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钱江源之歌》、《十二月花名》等作品突出了生态衢州的主题,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和具有衢州特色的生态文化内涵,扩大了衢州知名度,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

  衢州市还坚持“规划带项目、项目促创建”的工作理念和“生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工作责任化”的思路,落实责任,多元筹措资金,狠抓生态项目和工程建设。累计迁移山区库区农民6万多人,建成移民小区和移民点304个。完成废弃矿山治理281处,治理面积150.5万平方米,矿山土地复垦率提高到56.72%;建设万里清水河道455.8公里;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对25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整治,使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绿色通道里程1037公里。推行“绿色殡葬”,建成生态墓区2499个,生态墓葬覆盖率达96.2%。几年来,衢州市共实施生态建设项目7大类277个,总投资274.8亿元,现已完成投资251.8亿元,占总投资的91.6%。深化绿色系列创建,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40所、“绿色社区”25个、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45个,省级“绿色饭店”6家,省级“绿色医院”2家,省级“绿色家庭”30户,30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衢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措施有力,成效十分明显,许多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生态示范区验收的12项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中,对改善人和自然环境关系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重视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钱塘江源头水源保护的关系,在市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水平,值得充分肯定。”这是省级预验收组专家对衢州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高度评价。这标志着衢州生态市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正向第二步迈进。目前,衢州全市上下正满怀信心,准备迎接国家生态示范区的正式验收,并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

  ■ 悉心呵护一江清流

  衢州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钱塘江水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全省一半以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在新世纪衢州的发展任务是双重的:既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努力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差距,力争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把“一江清水送出衢州”,这是省委、省政府和钱塘江下游人民对衢州的要求,也是衢州应尽的义务。

  衢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一派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但是,衢州工业却比不上省内其他城市。建材、造纸、化工是衢州市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它们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相对较大的产业。同时,衢州又是农业大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经济要发展,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是衢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绩观,也是衢州人发展经济所面对的严峻现实选择。

  近年来,衢州市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总体思路,加强了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工业的集聚度和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以充分发挥园区资源合理配置、集约化利用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410产业”。同时按照全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要求,将整治污染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上,扎实开展造纸、化工、氨氮、水泥、矿山、农业面源六大行业的整治。

  ——造纸行业。早在明清时期,衢州的竹农就有利用嫩毛竹制浆造纸的传统,这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利用毛竹资源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来源。可是,土法造纸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往往出现一家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流的现象。为此,衢州市痛下决心,关闭了主要河流源头、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旅游区竹料腌塘1.24万只、土法竹造纸企业41家和农户半机械家庭造纸土作坊200多个,结束了400多年的土法竹造纸历史,每年减少废水排放2000多万吨。这一工作涉及到了全市26个乡镇,3.6万人口。竹料腌塘和竹造纸企业关闭后,源头溪水中多年绝迹的鱼虾又重新出现了。另外,关停了龙游天听亚伦造纸有限公司的省内最后一条草浆生产线。同时,大力发展中高档特种纸,全市已建成规模以上特种纸生产企业11家,特种纸产量达7.55万吨,约占全国特种纸产量的7.5%,在建和拟建生产线20多条,年生产能力14万吨。

  ——化工行业。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入手,提高化工企业进入门槛,坚决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化工企业。为彻底整治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沈家经济开发区,衢州市、衢江区两级政府对园区内的49家化工企业进行全面关停。近年来,全市已关停淘汰了60多家工艺落后、装备水平低、污染严重小化工;通过择优扶大、择大扶强,已基本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氟化工、有机硅生产基地和占据技术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在国内外都占有相当份额。

  ——氨氮行业。氨氮是影响钱塘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衢州市辖区内的12家省控氨氮重点排放企业,根据省里要求,通过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关停污染严重的生产线、实施清洁生产等措施,在2005年6月如期实现了达标排放。其中,巨化集团公司先后停止了AC发泡剂、磺胺产品生产,改造合成氨厂造气含氰污水,对19家分子公司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全年氨氮排放量已控制在1300吨以内,大大低于省定目标。一些氨氮重点企业如开化清华化工有限公司、常山富盛化工有限公司,在整治过程中通过强化污染物源头控制、排放废物回收利用,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做到了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从环境污染整治的重点企业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

  ——水泥行业。出台政策,对66条水泥机立窑进行全部拆除。2005年,全市投入了300多万元资金,拆除机立窑32条。水泥机立窑淘汰后,粉尘排放量减少了85%以上。同时利用腾出的环境容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目前全市已建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条,设计生产能力1500万吨,占总水泥生产能力的85.7%以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行业。采取疏堵结合、扶大压小、经济杠杆等措施,对污染严重、破坏环境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小矿山、小石灰窑、小煤窑坚决关停。据统计,衢州共关停小矿山170多个,关停小石灰窑、石灰钙棚和石灰石破碎厂520多个。合理设置矿产品加工小区,发展新型环保石灰窑和石灰钙企业,完成了10家轻钙厂23条生产线炉窑改造和4个大型矿山粉尘治理,提升了整个产业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和治污水平。

  ——农业面源。作为养殖大市,多年来衢州始终把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实施了15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工程。在适宜区域推行畜牧生态小区,鼓励散养户向小区集中,减少限养区散养总数,全市已建和在建的生态型畜牧养殖小区达39个。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水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生态乡镇村建设”等载体,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全市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14.43亿元,基本完成了示范村84个、环境整治村595个。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8.7%;坚持“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与“集中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两种模式相结合,建成了2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近900个村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33.8%;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建成的整治村、示范村都建立了氧化塘和沼气池等污水净化设施。制订和实施了《衢州市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0余座,农村户用沼气2万余只近30万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35.45%。

  据统计,自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以来,衢州市共关停小造纸、小矿山、小冶炼、小化工企业236家,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水泥、造纸、味精和化工生产线38条,年削减工业废水排放量3500万吨。

  通过整治,衢州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为优势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已日益显现。如在整治小造纸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通过引进竹制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业等措施,实现了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柯城区七里乡,在竹料腌塘整治后,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取得了良好成效。衢州的“生态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全市绿色农产品增加值已占农业增加值的60%以上,7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4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热销长三角大中城市,年销售额8.26亿元。到衢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已连续两年以50%以上速度增长。生态品牌也使衢州市成了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近3年来全市引进市外资金122.2亿元。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2005年,衢州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90.5%,各县(市、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衢江出境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大气环境质量全年基本上保持在二级以上水平。衢州市为确保一江清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鸿斌)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