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开展较多的仍是“一对一”的捐助方式,对贫困生来说,这种面对面的捐助形式,多少会给个别贫困生蒙上一层阴影。探寻一种适合的补助方式,对敏感的贫困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当我们接通张婧的手提电话时,她正在本系的资料室管理图书,研究生在读的她,在假期做起了勤工俭学,“我从上学期开始就在这儿干了,学校可能考虑到我条件不好吧,就让我顶上了。暑假这么干下来,差不多能赚到开学头两个月的生活费了。”张婧说起勤工俭学的经历,颇有一种自力更生的满足感。“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生活费、学费,都要自己赚出来,勤工助学得到的一切,让我感到,我是自食其力的。我觉得这种以工代补的方式很好。”
目前,中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勤、免、补联动的经济困难生补助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补助方式,勤工助学既可以给贫困生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也顾及到了贫困生的敏感心灵。
此外,社会也正在筹划教育公益基金,以一种更专业的方式进行捐助。去年5月,一个以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浚生的名字命名的专项助学基金在浙大成立,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专项基金面向家庭经济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且没有其他资助来源,经济困难、品德优秀的贫困生,学生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直接申请该基金。
“捐助方式也没那么直露了!毕竟照顾到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因素。”该校的一名贫困生如是说,“以往的捐助不是上台致谢,就是公布受助名单,这么多人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直接把钱打到我们账上,说闲话的人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