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专家点评:
· 穿越26年岁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穿越26年岁月
——与野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国生先生面对面
  生命力

  坚韧不拔、顽强拼搏。

  ——俞国生

  野风集团:俞国生        

  他是一个从东阳农村成长起来的草根企业家,他的企业是一个从作坊成长起来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历经26年的磨炼,沐浴着原野之风,他和他的企业一起成长,共同奏出一曲生命之歌。

  当年他用100元起家做起了服装加工生意,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他组建了多个服装生产经营实体,逐步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出口服装加工基地之一,“野风”衬衣获得“中国名牌衬衣”称号。上世纪90年代后,他开始二次创业,先后转战于医药、化工、建筑、进出口贸易、塑胶、金融投资、房产开发等多元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房产开发领域已打造出野风现代城、野风海天城等精品之作。野风房地产正成为越来越响亮的品牌。

  26年绘一线,在时间长度和生命高度组成的坐标轴上,他描绘着一条丰富多彩的生命曲线,那曲线上的轨迹和其中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落差,无不彰显着生命力的弹性。

  ——与野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国生先生面对面

  穿越26年岁月

  时间是个试金石,它不仅见证着生命的长度,也凝聚着生命的深度和密度。虽然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然而生命力却在时间的隧道中彰显着它的形象,它穿透着时间,一路走来,用鲜活的故事展示着不老的风采。

  就如有“沙漠三千岁”之称的胡杨,它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地一千年不朽。三千载岁月,三千载风云,它在戈壁大漠中穿透时间,激荡着不息的生命力,书写着“沙漠英雄树”的故事。

  当我们面对野风集团,面对俞国生董事长,听他讲述那过去岁月里的创业故事时,胡杨,这个植物界的传奇物种,便与野风集团有了奇妙的对应。那是源自于胡杨似的顽强生命力,源自于用生命力穿透时间的震撼力。

  正如胡杨用三千年的时间彰显出植物界最长久的生命力,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一个从农村成长起来的草根企业家,野风集团和他的掌门人俞国生用26年时间,证明了一个企业最动人的生命力。

  走进野风,我们拉近岁月和时空的距离,去领略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史;走进野风,我们一起叩问生命,去感悟生活中那些凝重和震撼;走进野风,我们不禁重复着旅行者似的惊叹——见高山而仰止,面大河而静默,读野风而震撼……

  

  “胡杨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

  ——《西风胡杨》

  

  曾多少次我都怀疑这段话的精确性,怀疑造物主会在凡间留下这种作品。然而,事实证明这正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正是它的光辉之所在,也许质地的沧桑正昭示了它所穿越过的蹉跎岁月,以及磨炼出来的坚强品格。

  眼前这位喜欢不停地抽烟的中年男子,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沉思冥想,烟雾缭绕中那张线条分明的脸庞,已经突显出点点岁月的沧桑。他自嘲自己是1957年出生的,却有点像1937年的人。也许是吧,这个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一个朴实的农民的儿子,从小就继承了吃苦的精神。而24岁就开始独自创办企业的他,面对过家庭作坊时的困顿,面对过经营艰难时的绝望,面对过企业转型时的痛楚,每一次,他都咬紧牙关走过来了。这点点滴滴的风霜岁月和吃苦的精神,都构成了他非凡的生命力。

  1978年,各种政策也渐渐放开了,高中毕业的俞国生这时也有机会走出东阳老家,开始接触新的天地。为了谋生,他来到湖北巴东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打炮手艺。抡着沉重的榔头,站在陡峭的岩石上,保证准确而有力地挥下每一锤。这对于一个农村壮劳力来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是刚出校门不久、年仅22岁的俞国生了。不说那榔头的重量令人生畏,每天早上5点出工,下午6点收工,光站在峭壁上挥几千下就足以让人疲惫不堪。然而俞国生却在风里来雨里去中坚持了下来。在那段日子里,他真切感悟到了“千锤百炼”的意义,感悟到了中国的博大和精深。他将自己的心血和坚持都倾注进了每一记榔头,每一个炮眼,也将它深深地烙在了人生的旅途中。

  正是这段艰辛岁月的磨炼,使俞国生在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显得更加从容洒脱。因为那种不屈不挠、敢于吃苦的品性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他的骨子里。

  1980年,24岁的俞国生开始独自创业,拿了100元钱做起了服装加工生意。初办服装厂的时候,为了开拓业务,他常常一个人东奔西走、风餐露宿。1984年,他听说浙江省进出口公司成立了,这个初出茅庐的“牛犊”,竟也想挤进去找点外贸业务。当时到杭州,要先坐汽车到义乌,再从义乌坐火车到杭州。义乌到杭州的火车票只要5毛钱一张,比坐汽车便宜许多,但是火车很挤,常常需要爬窗子进去。俞国生每次都带着母亲为他做好的馒头和霉干菜,在人群中艰难地从窗子里爬进车厢。

  到了杭州,为了多省几个钱,他常常找最便宜的旅店住宿。那时侯杭州火车站附近的招待所设有走廊床铺,而且过了晚上12点只要半价就可住宿。同时,如果靠近厕所的走廊铺又会便宜一点,住一晚只要3毛钱。俞国生通常叫服务员找这样的铺位给他。就这样,过一段时间他就跑到杭州打听消息。有一次,带着干粮的他在杭州呆了好几天,最后身上只剩下一张返家的火车票。饥饿、寒冷、困乏中,他却连最便宜的床铺费也没办法支付了,无奈之下,他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一个废弃的151路旧车厢度过了寒冷的一夜。直到如今,每每见到151路公交车,他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回忆往事就如观看色彩模糊的旧电影,也许留于心头的总是些或明或暗的故事片段,唯有一种超越苦痛的坚强品格早已在每个人的生命深处永久沉淀,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野风的一个副总说,虽然听俞总的故事已经不下百遍,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思考。也许这就是野风精神吧。

  1987年,苦心经营的俞国生终于等来了黎明,企业有了一次大的转机。在获得浙江省外贸进出口公司的订单后不久,中国纺织品总公司派人到东阳考察了俞国生的服装厂。他的管理模式和服装厂的发展势头令人满意,但现有的厂房条件不是很匹配,中国纺织品总公司提出与他合资生产以共同发展。于是,在1988年成立了浙江省内第一个与国有企业合作的——工贸合营京东服装厂(野风集团的前身)。成立后,订单像雪花般应接不暇,大大小小的服装外协合作厂家发展到500多家,整个合作团队加起来有近10万名职工,不仅在省内,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是全国出口创汇大户和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出口服装加工基地之一。这的确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规模,短短十年时间,俞国生不仅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也在全国服装领域独领风骚。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在苦痛和绝望的边缘奋力挣扎,忍受住烈日和严寒的考验,展示着坚强的生命力。

  回忆那些艰难岁月,也许会感到沉重,然而俞国生却一次次刻意回放。每年党的生日,公司都要组织党员去参观革命教育基地,重温长征精神。他常说,做企业就像没有尽头的长征,只有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

  

  “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红顶商人胡雪岩》

  这段话揭示了眼光是金的道理。对于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企业而言,经营眼光不仅决定着它的生意能够做多大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赚钱,更决定着它是否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穿越历史的能力。

  服装销售业务员出身的俞国生,秉承了一种对市场的敏锐眼光,这使野风集团在26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性稳健的前进态势,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末,野风集团生产的服装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了,然而就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巅峰时,俞国生却将眼光投向了另一座山峰——房地产开发。当时由于外贸业务,他先后来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考察。看着那繁华的盛况和林立的高楼,惊叹之余他开始了新的思考。

  当时改革开放十多年,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然而城市化进程依然比较平缓。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下一个阶段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又会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过准确的分析后,在随后的几年里,俞国生渐渐从服装领域激流勇退,转而投向房产开发。

  1993年,野风集团总部从东阳迁到杭州,开始野风历史上的二次创业,先后投资于精细化工、包装材料、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等多个领域。野风集团成为浙江省注册最早的民营房地产公司之一。

  在野风集团的二次创业中,俞国生凭借敏锐的市场眼光认定了做房地产,从此一心一意走一条野风特色的路子。

  1995年,野风集团一举买下了杭州市区上塘河边的377亩地皮,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它。因为当时绍兴路地处偏远,路窄,河臭,大家认为这里并没有大的发展前景。五年后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很具战略眼光的。建成后的野风现代城外观靓丽,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已经成为杭州市中心超大规模精品住宅小区的典范之作。遥望上塘河,这一最壮观的居住建筑群,它与上塘河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现在地处下沙的海天城的开发,同样体现了俞国生不凡的预见力。他看准了这里“前十年建区,后十年建城”的机遇,预计这里将会是下一个市中心。于是,毅然将目光聚集到了这块土地,拿下了214亩的地皮,预计项目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事实上,伴随着公交线路的增多、地铁的建设以及下沙高教园的形成,下沙的开发价值已日益显现。而最有力的说明是,野风海天城一期自去年10月开盘以来,在短短几个月内已销售75%的楼盘。

  其实,俞国生对市场的敏锐性,不仅体现在理智、迅速地找到产品和公司每个发展阶段的定位,也体现在一些具体细节的把握上。在一定意义上,细节预示了市场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趋势,注重细节才能取得先机。

  在每一次准确找到并拿下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块后,俞国生便像一个工艺师,开始细细琢磨如何打造出精品。2000年,在野风现代城项目的开发上,野风集团率先引进了香港何显毅建筑设计公司承担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引进美国泛亚易道环艺设计公司承担景观设计,新加坡新柯电子主持小区智能化工程。此举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境外设计公司和杭州楼盘的首次联姻,而野风现代城也由此引发了杭城地产界的“现代风暴”。

  作为房产品引用境外设计的杭州先行者,野风始终以人为本,努力打造高质量房产作品。为了营造一个更加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俞国生常常宁愿舍弃一座楼,而多增加绿地和景观面积。现代城开发中,他不惜舍弃一幢楼的利益,在楼盘中辟出一块16000平方米的空地,不惜重金打造出一个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和花木扶苏的休闲公园。虽然这里地处市中心,每一寸土地都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但俞国生认为,房产开发商不仅要考虑到公司的利益,更应该考虑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短时利益,更要考虑长久利益。这是一个房产商最基本的原则。在海天城一期开发中,野风房产再次秉承了这一宗旨,在楼盘底层设计了近6000平方米的景观架空层,开辟出全天候的休闲区,增加了人们的公共交流空间。

  正是这种追求互利、引领现代生活潮流的敏锐眼光,使野风房产的作品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现代城曾获得“2001年度杭州十大明星楼盘”、“2002年联合国人居奖赴京参展代表项目”、“2003年浙江省健康房产”、“2004年度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优秀住宅小区提名奖”等殊荣。而近年开发的海天城项目也获得“全国优秀示范小区创建工程”等称号。正如俞国生所言,房地产应该成为大多数人的消费品。

  穿越26年的历史,从小手工作坊到浙江地区规模最大的出口服装加工基地之一,野风集团引领了服装市场的风骚;从服装到房产、化工、进出口贸易、塑胶、包装等领域,野风走出了多元化的步子;从多元领域到侧重房地产经营,野风选择了一条有特色的路子。在俞国生敏锐的市场眼光下,野风集团如不老的胡杨一样穿透时间彰显着坚强的生命力。

  

  据说胡杨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处吸收水分,因此尽管在干旱的戈壁沙漠中,它依然可以在体内贮存很多的水分,可以顽强地活着。大地是胡杨的母亲,因此它用三千年的生命守护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回馈着大地的恩情,阻挡流沙、绿化环境、保护农田。

  对待员工,对待企业,对待社会,他总有一种深情的感恩。他说办企业要做到两点:一是企业发展得好,二是员工生活得好。在日常生活中,俞国生极其节俭,平时穿着与员工一样的工作服。当子公司每年将应该上缴的份额交给集团公司时,他常常投回原公司,让这些子公司留着做发展基金,为继续发展做准备。

  野风集团创办至今,各项社会捐资已达上千万元。俞国生本人不仅是浙江省慈善总会的永久创始会员,还担任了下城区慈善总会副会长。2004年,野风集团向金华市启明学校出资20万元,同时为该校140多名智障生添置了一辆接送车。野风集团又在该校设立了浙江省首个特殊教育基金——近两百万元的野风特殊教育基金,每年出资15万元,资助学校的教育事业。

  对于财富和生命的理解,俞国生有着精辟的观点。他说,作为一家已经聚集了相当财富的企业,它的重要责任不是施舍,而是减少施舍的对象,即通过把企业办好,纳更多的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体现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私营企业不姓“私”,如果没有一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企业是做不大的。

  正如他所说的:“财富的多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但不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其实,财富也不能代表永久的生命力,只有懂得如何支配财富,才是创造生命源的动力。有人说俞总没有老板意识,事实上他是渗透了支撑起老板地位中的永恒生命力,那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如胡杨般扎根于大地的执着,是如赤子般感恩社会的真情。正因为此,野风才站得那么稳,立得那么久,走得那么好。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生命的活力只是青春的同义词,而今才认识到真正的生命活力是多姿多彩的:有苦有甜,有喜有悲,有忧有乐。这种种境遇下突显的活力才是最精彩的活力。而野风集团正是聚集了这许许多多的活力因子,才自内而外透露出一种生命的精彩,才那么具有朝气和活力,才具有高度的免疫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穿越26年的时间,依然散发着健康持久的光泽。

  继承坚韧,坚持敏锐,心怀感恩,也许,这便是生命活力的源泉,这便是胡杨不老的传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