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浙江交通
3  4  
PDF 版
· 奉献一线 情系交通
· 通村公路显威力 万千山农奔小康
· 省交通系统提出下半年工作要求
· 加快水陆建设 营造绿色长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通村公路显威力 万千山农奔小康
  在素有“山货运不出山,有车开不到家”的浙西南欠发达的山村,最近传出一条新闻:浙江省最偏远的行政村——距离杭州700公里的丽水市庆元县官塘乡山头村通向山外的路都打通了,村里86岁的老农吴志炉指着自家门口贴着的对联笑眯眯地说:“公路掘进深山村,祖孙感恩共产党。”不仅在浙西南的小山村,在浙江全省,通过3年科学规划建设,目前通村公路建成突破5万公里,约有2160万农民走出大山,城乡客运一体化让605万农民兄弟享受到与城里人几乎一样的出行方式,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农副产品让农村的农民增收逾百亿元,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7月24日发布最新消息:农村建小康,浙江拔头筹。消息称,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农村全面小康指标》及测评方法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64%)除直辖市外再次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继续领跑全国;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0元,比上年增长6.4%;2006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33元,同比增长10.6%。为此,平均每位农民这一年至少增收500元以上,走出大山的2160万农民至少增收100亿元以上。

  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形象地把乡村康庄工程称之为“全面小康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他指出:“浙江既有条件、更有必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省政府主要领导说:“抓农村交通问题,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浙江富阳市高山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的小山村,村民靠种西瓜为生,过去路不通,大片又大又甜的西瓜销不出去烂在地里,如今路通高山瓜畅销,高山村农民人均收入从原先的800元一下子跃升至4000多元,增了4倍。

  农村公路建设使昔日许多交通不便、开发成本高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身价倍增。浙江松阳县新处乡官岭等行政村的毛竹由通路前的每百斤7~8元,上涨到现在近20元,年农民人均增收400多元;浙江衢江区莲花镇仅草莓等种植路通后年增收37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900元,工业税收路通后增加4倍,引进投资商27家,投资额高达6000余万元。

  浙江建德市三都镇潘溪村老支书黄金银说,过去农民精心准备饭菜却请不来客商,现在路好了那些客商要排队收购山货。

  浙江嘉善县委领导说:“通村路勾勒出新农村的框架,没有乡村康庄工程,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无从谈起。”

  2003年6月23日,浙江省政府经过科学规划宣布开始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总体目标是:2003年至2007年完成550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和路基路面改造;到2007年底,使全省行政村等级通村率从58%提高到90%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从48%提高到80%以上,通乡公路全都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截止到今年6月底,浙江3年建成通村公路突破5万公里,其他指标已全部实现,提前一年半让全省多数农民出行得到保障。

  如今,浙江走出大山的农民们说,乡村康庄工程是交通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厚礼,一条条看似普普通通的通村公路,带给农村三大变化:农民开始变了,农村开始富了,农业开始活了。一些山村中还流行这样的顺口溜:“山货运输畅,出山身价高;货俏农民笑,增收奔小康。”(贾刚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