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他这样过了雪山
· 灾区,诗人来信
· 碧玉天 飞落峡里
· 陪女儿做作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这样过了雪山
■赵倡文
  我慕名到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去拜访老红军李国平。李老今年已经90岁了,但精神矍铄,每天还看报下棋。一谈起长征,李老动情地说:“如果没有战友的相救,我早已牺牲在大雪山上了!”

  随着李老的叙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岁月——

  我出生于四川省达县李家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得伤寒去世了,8岁那年,母亲出山赶集去卖布,被国民党的骑兵踏成重伤,人抬回来后没钱医治,不到三天人就不行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席子把母亲裹了裹草草埋葬。

  为了生存,我先后过继给两户人家,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1933年9月1日,17岁的我与几个伙伴在山上放牛,这时过来一支队伍。他们非常和蔼地与我们拉家常。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这支队伍就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与伙伴们商量,与其在家饿死,还不如当红军替穷人打天下,将来大家都过好日子。于是,我们把牛送回家,一起参加了红军。

  一个月后,我们几个人分开了,我被分到红四军12师33团2营6连当通信员。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共有三次。刚开始长征时,红四方面军的物资装备还是红军中最好的。可当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时,部队已经缺吃少穿,供给严重困难。没有粮食就吃战马、牦牛,没有战马、牦牛就吃草根、皮带,相当艰苦。

  解放后,有部反映长征的电影叫《万水千山》,看不到一半我就回家了,儿女们问我是不是长征时没有这么苦。我说,它还没把红军吃的苦全拍出来。即使这样,我也不愿意再看了,看着电影我就想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心里难受呀!

  几十年过去了,许多战友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但有一个战友的名字我忘不了,他叫唐志明,在翻越党岭山时就是他救了我的命。党岭山是红四方面军,也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最大雪山。海拔五千多米,终年雪漫冰封,空气稀薄,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四十度,风暴不时骤起,雪崩如雷,被称为“万年雪山”。

  我这时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马夫排担任马夫,为红大的首长服务。这天下午,脚穿草鞋,身着单衣的红军指战员开始征服“万年雪山”了。为了御寒,出发前,我们每人仅喝了半碗辣椒水。这已经是当时我们最好的给养了。我随部队爬到半山腰时,只觉得头晕脑胀、浑身无力,迷迷糊糊坐在地上休息。

  此时天已经黑了,映着雪光看见部队在前进,我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我:“小李!小李!快起来。部队都走远了,你怎么还在这个地方?”听见喊声,我有气无力地睁开眼睛,原来是战友唐志明。他年龄比我大,是马夫排的负责人。

  看着唐志明我说:“我有病了,走不动了。”

  “赶快起来,再坐一会儿就会被冻死!你起来拽着马尾巴,我把你拽上山。”

  我在唐志明的搀扶下,艰难地从地上站起来,伸手拽住了马尾巴。可我一点力气也没有,马一走,我的手就松开了又坐在地上。唐志明见状又走过来,把马尾巴拴在我的手上。就这样一步一滑,我们向山上走去。沿途见到不少战友被冻死在路上。到达山顶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这时,我的精神也好多了。唐志明对我说:“小李,下山就好走了,我得赶部队去,你在后边慢慢走。”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坐在地上顺着前边队伍走的痕迹往下滑。在黎明时分,我终于赶上了大部队。唐志明一见我,激动地说:“我正担心你呢!部队马上就要集合出发了,我先给你弄点吃的。”说着他找来一个小铜锅,添点水,从自己的口粮袋里抓了两把炒面在水中搅了搅。水刚烧开,集合号就响了。

  唐志明就说:“你吃着,吃完了抓紧赶大部队。”说着他牵马集合去了。又一次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下来了,要知道,每个人背的炒面都是有限的,我吃了就意味着他要饿肚子。我擦干眼泪,匆匆把炒面吃进肚里,顿时来了力气。在中午时分,终于赶上了大部队,但却没再见到唐志明。

  “那你之后一直没有见到他吗?”我问。

  “我们走出草地后不久,国共合作就开始了,我被分到八路军总部当警卫员。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我只知道,他是陕西咸阳人,家住在咸阳西边几十公里的一个铁路边。几十年了,我一直想念我那生死与共的战友啊!”说着李老又是泪流满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