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他这样过了雪山
· 灾区,诗人来信
· 碧玉天 飞落峡里
· 陪女儿做作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灾区,诗人来信
■郁葱
  1976年,我在部队服役。唐山地震时,就是在我的驻地张家口,震感也很强烈。部队取消了探亲假,随时待命奔赴灾区。但很快又接到指示,暂时不去唐山。

  部队迟迟未动,我的心里却总惦记着一个人——唐山开滦煤矿马家沟矿的董浩善。我和他是在1975年和1976年《河北文艺》举办的两次“诗歌学习班”上认识的。他是个锻工,为人率真爽直,是我们想像中典型的工人性格。我们被分在一组,同组的记得还有村野、逢阳、孙桂贞(伊蕾)、贺莉、侯志宏等。那时人际关系单纯,大家相处得特别好,情感很深。当时比较注重工农作者,那时河北的农民诗人有李永鸿、侯立身等,工人诗人有董浩善、石家庄的江明、韦一、周凤阶。董浩善写民歌,写作极其刻苦,《诗刊》等刊物都发表了他的大量诗作。

  部队去不了唐山,电话又很不方便,我就在7月30日赶紧给董浩善写信。当时已经知道了地震伤亡惨重,总感觉到老董那边一定出了什么事情。

  8月27日,在我的信发出28天之后,董浩善来信了,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心里突然放了下来:这老兄,还活着!赶紧把信打开,看到了他的字迹:

  “郁葱: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关怀。

  7月28日唐山地震时,我正伏在炕上写稿,屋子一摇晃,我就往外跑,结果被砸在院子里,几处受伤,现已恢复健康,参加抗震救灾的战斗。我父母弟弟妹妹都好,因抢救及时,均无伤亡。我的两个孩子死了,爱人腿受伤,至今刚能拄着拐杖走路。

  地震后,《河北文艺》的尧山壁同志、《河北日报》的韦野同志来我家看望,文艺组王宝林同志、萧振荣同志、王新第同志也到我家看望,诗刊社葛洛同志、时永福同志到马家沟矿后也打听我的消息,唐山劳动日报社的同志也对我很关心,同志们都这样关心我,是对我的鼓励和促进,我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写作,才对得起同志们的一片心意。

  这次地震,我们工房区和唐山、丰南一样,房屋全部倒塌,住在楼房里的人死得较多些,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党中央毛主席对这次地震极为关心,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援。英雄的唐山人民没被地震吓倒,他们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又积极投入了重建家园的战斗,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一个新唐山。

  这次地震我虽然失去了两个孩子,但是我的精神还好,写出了几首抗震儿歌、民歌,《唐山劳动日报》在八月十六日已发表一首。房子倒塌后,我屋里的东西全部砸坏。现在,住在简易房里,困难没啥,吓不倒我,对你的关怀我再一次表示感谢。

  郁葱:你的来信我于八月二十二日晚上收到(当中有十几天没通信),晚上就在蜡烛底下草草地写了这封回信。

  我这里一切都好,勿念。

  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新作。

  致

  革命敬礼

  浩善

  1976年8月22日晚10点

  (第七期《河北文艺》我现在还没看到。)”

  从来信中,能看出董浩善出奇的镇定。他提到的那两个孩子的照片我见过,胖胖的,是两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儿。老董没有更多地提及自己的境遇和悲伤,他用当时的行文方式,表达了灾区人的真实心态。从信中能看出来,他在凌晨3点地震时还在创作,这种刻苦使得他在地震中躲过一劫,不然恐怕也吉凶难测。

  我很快又给他写了回信,知道他还在写作,就寄去了十几本稿纸和我收到的七期《河北文艺》。我知道,许多安慰的话在这时显得特别空泛和无力,我所能做的,仅仅是让他感觉到,朋友们都在记着他。

  9月7日,我收到了他震后的第二封来信:

  “郁葱:你好!寄来的稿纸及诗歌专号均收到。谢谢你对我的关怀,稿纸我这里缺不着,请你不要惦记我。

  震后,我共写了民歌、短诗二十来首,除《唐山劳动日报》、《河北日报》各发一首外,八月号《河北文艺》也发了一首,刘章来信说九月号《诗刊》用两首,这都是对我的鼓励。

  地震后,各编辑部的同志及业余工农作者对我都很关心,唐山劳动日报社的同志都先后看望我,解放军文艺社诗歌散文组组长纪鹏同志和部队黄干事到工房区,也来我家看了看,王石祥、杜志民、李均、刘微等也都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王致远同志、丁羽同志、杨匡满同志和张峻同志、李满天同志也都见到了。我决不辜负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和期望,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努力创作,决心写出受工农兵欢迎的诗来。

  地震只能震坏我的东西(屋里的箱、饭桌、箱托、柜橱、书橱全砸坏),但是,震不倒我的革命意志。地震后,我病了几次,体重下降了十几斤,但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身体不减震前。

  我自己有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希望你不要分心挂念。

  祝

  思想进步!创作进步!

  浩善 草

  1976年9月7日

  (我给你寄的日记本收到了没有?)”

  地震后,董浩善已经是家徒四壁了,但他还是想着寄一个笔记本给我。如果在平时,一个笔记本你不会感觉到什么,但在震后的唐山,可能就是那个家庭留给他的为数不多的纪念了。我一直保留着那个本子和这两封30年前的信,直到现在。

  后来,董浩善来信说,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一个残缺的家庭,又渐渐完整了起来。

  我常常在想,一个面对如此灾难都能顶得住的人,他的这一生,无论写诗不写诗,都会好好度过的。过去和现在,都有人问过我生活和诗歌哪个更重要,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回答是诗歌,现在,我会肯定地告诉他,如果必须要选择其一,我选择生活。

  

  (作者为《诗选刊》主编,诗集《郁葱抒情诗》曾获鲁迅文学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