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读七年级的时候,一天吃晚饭时,说英语课有一项作业要求家长配合她做:采访家长,让家长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是美国的教育专家设计的。老婆立即说她来陪孩子做,可以顺便练习英语口语。其实她是想逃避洗碗,这我心里明白。
吃过饭后,老婆接过女儿递给她的采访问题单子,在灯下认真阅读。几分钟后她说她宁愿洗碗,说完便把采访的提纲塞给我。老婆这是怎么了,发扬风格,主动要求干她平时最不愿意干的洗碗的活儿?
我拿起标题为“父母也是人”的提纲读起来:“亲爱的家长,以下的问题请不要为你的孩子填写答案,请让你的孩子通过提问来练习采访,并准确记录你的回答,孩子独立完成作业非常重要。谢谢你的配合。”
接着便是一系列的问题,我还没读完前面几个问题,女儿就不耐烦地把单子抢过去,说了声“开始!”接着便是“你叫什么名字?”
这哪像采访,简直就是提审犯人。我给她指出来,请她客气点,要学会尊重被采访的人,否则被采访人拒绝采访。她满不在乎地说了声“OK,”接着问道:“请问你在哪里读的小学?”
“爱国路小学。”
“你儿时最常玩的游戏有哪些?”
“捉迷藏、踢毽子、推铁环、跳房子、打陀螺、放风筝、抓知了,还有打玻璃弹子。”我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女儿直呼听不懂。我只好用中文解释。
“铁环,就是用粗铁丝做的圆环,再用一根粗铁丝做成钩子,套着铁环在地上推,速度由推的人控制,一旦停下不动,铁环就会倒地。陀螺是用木头做的圆锥体,下面尖端部位安上一个小钢珠,陀螺在地面旋转时小钢珠接触地面,游戏者用鞭子不断抽打陀螺,使之不停地旋转。打弹子就是在地上挖几个小坑,趴在地上把弹子从食指上方用母指弹出去,由一个坑往另一个坑打,打进一个再打下一个,有点像现在大人玩的高尔夫球,不需用球杆。”
“高尔夫球?那是富人的运动。你不是常说你小时候很穷吗?”
“穷是穷点,没你小时候玩具多,但玩的花样比现在小孩的多,而且基本上都是户外运动。”
“你小时候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我们那时根本没有电视机。不光我家没有,大家都没有。”
“你那时候最喜欢的电影明星是谁?”
“小时候看过一些电影,像《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打击侵略者》等,那时候只顾看电影,直到读中学我才知道有明星这个词。”
“你小时候你爸爸妈妈给你零花钱吗?”
“给。”
“那你是怎么花零花钱的呢?”
“我爸爸妈妈不许我花,我也不舍得花,存入自制的存款盒子里。后来开学我妈给我当学费交了,多余的钱交书费。”
“你们学校出过什么名人吗?”
“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那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红烧肉。”
“红烧肉?”由于全家人现在都不爱吃肉,女儿有点不相信她的耳朵,然后哈哈大笑。
“你小时候养过哪些宠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们那时候粮食都要定量,许多东西都是凭票购买,谁还养得起宠物。不过我妈买了一些小鸡、小鸭让我养。我把它们当宠物。”
“养大了吗?”
“养大了。”
“那后来呢?”
“后来吃掉了。”
“把宠物吃掉了?天哪!太残忍了。”女儿实在是不能理解我们那时的情况,大叫起来。
“你小时候帮父母干哪些家务活?谈谈印象深的。”
“我小时候干的家务活可多了。印象深的有生炉子、替大人排队、冬天洗菜……”
“生炉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替大人排队?”女儿不懂,打断我的话。
“我们那时候用煤球炉子,中午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用火柴点燃纸,纸把细木柴烧着,再用细木柴烧着粗木柴,然后把煤球放进炉子里,接下来用扇子对着炉子下方的方孔使劲扇,直到煤球烧着为止。至于排队嘛,那时候买东西常要排很长的队,像买红薯、早米等。父母让我先去排队,等估计差不多了他们才去。”
“谈谈你的第一个女朋友,或印象最深的女朋友,并谈谈你的第一次吻。”
美国的老师怎么会出这样的问题。难怪孩子她妈宁愿去洗碗。我现在是骑虎难下了。“我的第一个女朋友,也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女朋友。”厨房里洗碗的水声突然停止,老婆一定在竖着耳朵听。
“我那第一个女朋友,不是别人,正是你妈妈。”
“你们的关系为什么会终止?”
“这个问题不合适,你写上N/A就行。”
“你跟她还有联系吗?最后一次听到她的消息是什么时候?”
“你脑袋瓜怎么这么不开窍。不要再念那单子上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