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1日和12日,《工人日报》在头版分上下两篇刊发了长篇通讯《“义乌发展经验”探秘》,介绍了义乌这个一不靠海、二不沿江的内陆穷县,靠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不动摇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市的奥秘——
顺应群众的呼声,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四个允许”激活了义乌人经商的传统,义乌人很快用拨浪鼓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1984年,县里又提出“兴商建县”,并将其确定为义乌发展的战略方向。此后20多年,历届义乌领导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到2005年,义乌市场成交额已达389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各专业批发市场榜首。
当许多市场如过眼烟云般昙花一现,义乌为何能连续15年交易额居全国之首?答案是:坚持改革与创新。
“四个允许”使义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但义乌市场经营的是全国货物,许多客户来市场几次后,就撇开市场直接到工厂购买,非产地市场的弊端日益彰显。
面对逼近的危机,义乌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非产地市场的严重局限,1993年开始,义乌市创新发展战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发展与市场关联的小商品加工业,使义乌市场从销地向产地拓展,义乌产品从“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转变为“小商品义乌造”。这一重大的战略创新使义乌摆脱困境,促进了义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整个市场40%商品为“义乌造”。
许多地区大量克隆义乌市场,这给义乌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义乌市场利润空间日益减少,市场的先发优势递减。该市果断地对发展战略进行再创新,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义乌小商品推向国际市场。
义乌因此又抢先了一步。当众多市场还在国内争夺地盘时,义乌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目前义乌市场外向度已达50%以上,与212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特别是来自欧美高端市场的订单份额显著增加。而围绕小商品城这个世界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义乌的会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目前第三产业占义乌GDP比重已达50.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