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状元为何转投香港高校
· 强台风“艾云尼”影响青岛
· 3.3万元“名表” 不值200元
· 新型合作医疗覆盖 半数以上农业人口
· 五年期内为台企融资200亿元
· “医闹”专找医院 闹事获得好处
· 陈水扁女婿遭起诉 检方求处8年徒刑
· 湘南起义
· 领导干部不得 干预房产交易
· 我商务部称不利中美经贸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最新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71.2%的人更愿意选择前者
状元为何转投香港高校
内地人认可港校三大竞争力:更加全球化的教育背景、求职更有优势和学术氛围更好
  继去年北京市理科状元陈秀野放弃清华转投香港科技大学之后,今年该市文理科状元在报了北大之后,又双双出现在香港大学的面试考场上。一时间,人们开始为北大、清华这两所内地顶尖高校的生源操起了心。

  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内地公众怎么看尖子考生的“转投”现象?在他们的选择中,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到底孰先孰后?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有276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这一调查结果也许能够解释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火爆——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介绍,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在300人左右,而申请人数是101134。她特别强调,“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们是30∶1。”

  去年,因为出国或前往香港就读等原因,30多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最后没有报到。

  和内地顶尖高校相比,香港知名大学具备什么优势?人们在选择去读香港的大学时,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调查显示,有81.6%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学更为全球化的背景,在各项因素中列第一位,而“丰厚的奖学金”仅以46.1%的比例列第四位。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关于大学曾有一句名言:“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成立于1991年的年轻的香港科大,教授几乎都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有很强的国际学术背景。

  “除中文系外,我们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是外国人,不会讲汉语。”黄依倩称,该校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地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则每年有600多名外国学生来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学生到20多个国家的180多所大学交流。

  调查显示,66.8%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更具优势”。与此同时,在内地高校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中,列第一位的是“应试教育,不能学以致用”。

  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反观内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走低趋势,这一方面固然与近十年高校不断扩招和宏观就业环境有关,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现在内地一些高校仍在“关门办学、应试教育”。

  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在香港科技大学念了四年研究生后这样感慨:“多年来,我顺顺当当地接受了一路功利教育的培养,可现在却发现完全上当了。我能成功地通过一次次考试,可我却不知道通过这样的考试是为了什么。有不少年年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是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一见女孩子就浑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

  调查中,有50.9%的人看重香港知名大学所具有的学术氛围;同时,学术氛围与科学精神在内地高校的缺失,被61.7%的人认作是它们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据了解,在内地一些高校中,最有优越感、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中最有竞争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学术和教学上的“精英”,而是那些脚踏行政和教学两只船的“学官”。结果,一些教授、学者为了争得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不得不身在“学营”心在“官”,最终造成了学术研究的荒芜和大学精神的流失与变异。

  “港大并非来抢清华北大生源”,来内地招生的黄依倩在表达了对北大、清华的“羡慕”之后,非常谨慎地说,“港校这两年才出现,大家感到很新鲜,估计两三年后将不会这样火爆。”但两地高校在教学科研等关键方面的差异,特别是近年内地公众“重学”态度的微妙转变,显然值得内地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

  舆论之所以强烈关注“状元转投香港”,人们其实想表达的是一种对内地高校办学质量的不满和追问:自1998年国家将北大、清华、复旦等34所全国重点大学列入“985”工程开始冲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后,这些高校得到了上千亿元建设资金。然而在公众的印象中,这些著名高校除了多了一座座雄伟气派的大楼,多了一个个停车场之外,为公众所知的科研成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再论“官”排辈、不再“唯行政论”,而完全由学问做主、由能力做主?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用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全球化竞争和中国当下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据《中国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