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家书,承载人间多少情?
· 桌上舞狮
· 家书,不同时代的社会缩影
· 灵感,来自无意中听到的一则广播
· 家书,收藏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首批名单上,临海市的黄沙狮子榜上有名。
桌上舞狮
■周桂林 文/摄
  为一睹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沙狮子的风采,笔者近日顶着烈日,前往黄沙狮子的发祥地——临海市白水洋镇上游村采访。

  走进村里,很容易地找到了正在排练黄沙狮子上桌表演的表演队队长王曰能。一见面他笑着说:“黄沙狮子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受‘国保级’待遇,这是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黄沙狮子这几年出名后,我们的舞狮活动也忙碌起来,这不,明天要参加临海市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七·一’期间还参加了市、镇两级举办的建党85周年文艺演出。”

  (一)

  说起黄沙狮子,王曰能谈锋甚健。他说:“黄沙狮子有今天,多亏了村里的冯友青、王米友、宋万多3位老人。”接着他带领我们一一走访了3位老人的家。今年已过八旬的冯友青、王米友和78岁的宋万多,立即从楼上拿下已存放近百年,变得陈旧不堪、毛羽变白的两张旧狮子皮,风趣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年年轻时舞的黄沙狮子的狮子皮,大概有近百年历史了,现在可以进国家博物馆了。”

  据老人们介绍,临海黄沙狮子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素以高难度的演艺技巧而名扬四方。与一般在平地上舞嬉翻滚的民间舞狮不同,黄沙狮子通常在堆叠到四至七层的八仙桌上表演,每次表演需用桌子10至28张。最多时达到45张,高度达7.2米,层层叠加成“宝塔形”。身披狮子皮的艺人,要在这叠加的桌子上面凌空跳跃,左右翻滚。

  白水洋镇地处临海市西部,这里民风淳朴憨厚,崇尚以习武自强。黄沙狮子就发源于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相传北宋仁宗庆历至皇祐年间(1041至1054),黄沙洋附近有一名拳师叫杨显枪,他精通拳术和刀枪棍棒等十八般武艺。这位江湖艺人,凭着自己在当地有一定的小名气,在黄沙洋的琳山九间洞创办了武会馆。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当地喜爱武术者。为进一步发扬光大武术,杨显枪又成立了狮子会。

  在杨显枪的精心设计下,黄沙狮子经过数年的培育发展,演技日臻完美。他把民间的武术和舞狮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总结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舞狮方式。黄沙狮子表演,由音乐、舞狮、武艺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演奏的乐器有大锣、小锣、叫锣、大钹、皮鼓等。音乐以临海民间流传的骨牌锣鼓音乐中的板凳开始,依元宝五、蛤蟆、二眼七、三五八、红九等排列进行,节奏有快有慢。如遇狮子抢绣球时,音乐敲三五八;狮子上桌音乐奏三连九;当狮子爬到桌子顶层,表演走桌脚、并脱鞋脱袜时,为了保持场内安静和紧张气氛,音乐只奏“叫锣”一种乐器。

  锣鼓铿锵响起,狮子抖抖身子上场。伴随着音乐节奏,狮子一跃而上,开始在桌子上做各种动作表演。先由飞单、飞双开始,最后直至飞过四张并列的八仙桌。在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拍桌、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角、叠罗汉、接长人等动作,这叫“翻桌”。翻桌过后,他们又将四五张八仙桌单叠上去,在上面表演翻九台、蛤蟆吃水、插蜡烛、穿山等技艺,这个过程叫“跳桌”。谈到这里,冯友青有点兴奋地说:“跳桌,是整个舞狮表演中难度最高的动作,几十张桌子成梯形相叠,一个蹶就要落在最高的一层,桌子的四只桌脚朝天,舞狮一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除了要保持自身平衡外,还要与队友相互配合,发力点和受力点要保持平衡,才能完成这一惊险动作。”

  一张狮子皮里,有两名舞狮艺人。舞动狮头的艺人,除了两手紧握狮子头外,身上要穿上沾满狮子五彩毛皮的上衣和裤子,腰间还要系上一条红腰带。这根腰带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也是舞狮子当中重要的道具之一。当狮子靠近桌边时,狮头艺人的腰带就要发挥作用了。狮尾艺人紧抓狮头艺人的腰带,双手用力,狮头艺人双脚弯曲,用力蹬顶,两人同时发力,狮子的头身就上了桌子。这时,狮尾艺人双手紧衬桌子,一跃而上,狮子皮中的两名艺人,相互配合默契,蹬上五六层高的桌子。所以无论春夏秋冬,一场演出下来,舞狮子的艺人们都会大汗淋漓。

  (二)

  黄沙狮子在制作上,以布作皮,苎麻为毛,竹木做架,皮毛用红、绿、蓝颜色相间,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过去,在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洋一带,黄沙舞狮队是最受这里百姓欢迎的民间艺术团体。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从大年初一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里,黄沙狮子总是忙个不停,他们要串村挨院地去表演,把喜庆的幸福带给村子里的所有人。不但是逢年过节要舞狮子,连婚礼等喜庆日子,也要请来舞狮队舞上一段狮子。按照黄沙洋一带的风俗习惯,在结婚当天,新娘子被花轿接出家门,在新娘的花轿前面,要有两只狮子带领新娘和花轿走出家门,在婚礼队伍的后边,也要有两只狮子舞动。人们希望舞动的狮子,能够保护新娘一路上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1952年,黄沙狮子应邀参加浙江省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上表演,并获得一等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不少外国记者都摄下了许多宝贵的镜头,黄沙狮子从此名声大震。“文革”期间,黄沙狮子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被打入“冷宫”。

  1995年,黄沙狮子在临海市文化局和白水洋镇政府的重视下,在上游村王曰能、冯友青、王米友、宋万多等热心传人的带头组织下,重整旗鼓,一边恢复老队员,一边吸收青少年,组成了20人的临海黄沙狮子表演队。他们边摸索,边培训排练,开始了表演活动。同时,还增加乱弹、花鼓、秧歌舞、道情等新曲目。1998年以来,舞狮队先后6次参加了“江南长城节”、台州市元宵踩街等大型活动,还先后到椒江、路桥、杭州、上海等地进行巡回表演。2004年,被省文化厅列入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10月,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作了全面报道。

  目前,黄沙洋一带有上游村、下游孙村等两支表演团体,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活跃在台州各地。逢年过节喜庆日子,乡亲们可以不放鞭炮,但黄沙舞狮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请客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