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家书,承载人间多少情?
· 桌上舞狮
· 家书,不同时代的社会缩影
· 灵感,来自无意中听到的一则广播
· 家书,收藏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家书,不同时代的社会缩影
  书信,古称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西方人称它是“最温柔的艺术”。“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但它不是指书信,而是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上的“家书”一词,始见于三国。迄今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封家书,都是战国末期的木简。从汉代开始,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家书应用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名篇。

  很多传世家书不仅蕴含亲情的温暖,而且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翻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盈满父爱,传递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人生追求。

  “聪:车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有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

  这是1954年傅雷在给刚刚离开家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的傅聪写的信,傅雷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此信虽然没有美丽的造词,逼真亲情描述却令人为之感动。

  权威人士认为,民间家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社会历史作了忠实的记录,是不同时代的一种社会缩影。家书能够涉及历史学家所难以察觉的角落,可以纠正历史的偏说。家书的作者往往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以他们的视角捕捉到的史实,往往对一般史书能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有的家书甚至是重大事件披露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抗战军人蔡良写的家书,记述了中国人民重要的抗战史:

  两位兄长手足: ……弟于前月末奉命随军到前线之安徽徽州,驻扎约有两旬之久了,不久还要继续前进……特别是在此国难非常时期,除耕种之外,尽量进行抗敌救国的一切工作。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们也是国家的一分子,应该参加各种抗敌工作。余事未述,容回家后再说了。

  双亲大人:

  ……我现在身患疾病,已到医院医治,请勿挂念。病愈之日,再来信禀告。

  现在日本强盗已打到我们江西来了,于阳历7月25日占领九江,现还在沙河、南昌铺、瑞昌与我军激战中,老南昌失守,敌人企图有向湖南进攻,夺取武汉之目的,有可能经过湘赣公路,经过高安上高万载之计划。我县是否准备好了,组织好了,不要敌人来时惊惶失措,应该处处防御,处处抵抗,才能战胜敌人。我现在患病不能久坐。

  奉禀敬请福安儿蔡良

  晋商韩荣章写于1900年的一封家书,当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逐渐向北京地区发展。此封家书多处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引起了史学家的关注。

  叩禀母亲老大人:

  堂前万福金安,身体康泰。

  ……京都荒乱一事,皆因北京洋鬼子大闹,现有义和团民等在京剿灭洋鬼子,天主教民死者无数,焚烧洋楼,天主教房,亦无千代数。

  庚子六月初四日 平安信

  男韩荣章  叩寄

  在人类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誉为草根文化的家书,作为中华民族饱含丰富情感的文明,是非常值得珍惜和收藏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