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展现文坛巨匠的翰墨人生
· 宽厚谦和 文如其人
· 浙沪苏油画家写生作品展在甬开幕
·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你知道吗
· 输液瓶能自动换
· 给城市插上音乐的翅膀
· 茅盾先生的主要作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宽厚谦和 文如其人
——乌镇人眼中的茅盾
本报记者 褚定华 陈培华 桐乡市报道组 郁李
  “人品如文品,真是文如其人啊!谦和、宽厚、正直、公私分明……”今天下午,在乌镇茅盾故居,69岁的乌镇老人、茅盾纪念馆首任馆长汪家荣谈起他敬仰的一代文化名人,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与中学生亲笔通信

  茅盾先生对文学新人的扶持是有口皆碑的,即使是面对无名小卒,也总是给予特别的鼓励和支持。汪家荣说,在茅盾故居修建不久,他收到了山东一位普通市民孙永华的来信。孙永华讲述了当他还是中学生时与茅盾交往的故事:爱好文学的孙永华曾经给茅盾先生写信请教文学作品中的问题,让孙永华意外的是这位文化部长居然亲自用毛笔给他多次回信,还书赠孙永华“入得深山,方闻鹧鸪”,以激励他深入生活、深入实际。

  为家乡事公私分明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在桐乡锅厂做工的堂外孙写信给茅盾先生,希望他帮忙调动一下工作。茅盾先生马上回信,并汇了款、还寄了包裹。汇款和包裹是帮助亲戚改善一下生活,但回信中明确地希望堂外孙一切服从党的安排。

  家里的私事不开后门,可是对家乡的建设,茅盾挂心不少。抗战时期,茅盾先生的母校——植材小学的校长潘尔昌很偶然地在乌镇前往上海的轮船上遇到了茅盾,闲谈之中,潘校长讲述了学校经费不足、藏书不多的境况。当船一靠码头,茅盾二话没说,先陪着潘先生跑了上海的多家出版社,从库房中为家乡的学校“淘”了不少课外书,同时和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约定:凡是今后该社出版的少儿读物一定给乌镇植材小学免费提供一套。

  茅盾先生非常热爱家乡。1958年,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生还向家乡的一所民办学校捐助了500元;1981年,家乡的电影院建成,先生又欣然为“乌镇电影院”题写了院名,50多天后,先生溘然长辞,这5个字成了他留给家乡的最后墨宝。

  不事张扬的宽厚长者

  汪家荣说,据茅盾儿子韦韬回忆,茅盾先生有过回家安度晚年的想法。1976年,茅盾派儿子韦韬悄悄地回了一趟家乡。当韦韬把家乡16间祖屋都住着当地老百姓的情况告诉父亲时,茅盾先生打消了回家乡居住的想法。因为他担心自己回家,会惊动当地领导,打破家乡居民宁静的生活。“茅盾在家乡人民心中就是一个不事张扬、低调的长者。”汪家荣说。

  (本报桐乡7月4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