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专版
3  
PDF 版
· 瑞安制造业:创业 创新 创牌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 “三驾马车”助推创新型经济
· 十年磨一剑 出鞘始见锋
· 瑞立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实现跨越式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驾马车”助推创新型经济
——解读瑞安三大主导产业
  在瑞安市“十一五”产业规划中,“三大主导产业”频频出现,何谓“三大主导产业”?这“三大主导产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对瑞安市的经济发展又将会产生多大作用?为此,我们走访了瑞安市经贸局陈荣臻局长,请他解读瑞安“三大主导产业”。

  瑞安“三大主导产业”就是汽摩配、机械电子和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行业。瑞安区域经济曾经一度缺乏主导行业,近10个行业占比都在10%左右。在瑞安这样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产业发展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严谨的论证筛选,2003年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被列入瑞安市三大主导产业,并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时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浙江的零部件拼起来能够组装半部汽车。”一直以来,浙江企业撑起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半壁江山。在这“半壁江山”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版图上,瑞安占据了很大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瑞安汽车零部件行业,如今已聚集了1900多家中小企业,年产值约150多亿元。2003年获得“中国汽摩配之都”称号。

  虽然瑞安汽配产业很发达,但是还尚未充分涉足技术、信息等产业发展的中高端方面,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较粗放的经营模式。

  自身的多处软肋限制了瑞安汽配企业的发展,为此,瑞安市“十一五”产业规划中提出了汽摩配做大做强的四个“提升”:提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内涵。到2010年,规模以上汽摩配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4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目前,瑞安已经组建了一家由云顶集团控股80%的专用车制造公司,规划年产1万辆自卸车和厢式车;斥资12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达9.95平方公里的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以民引外,中外合璧,利用园区强大的集聚效应和瑞安完整的产业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将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打造成全国最大规模的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销售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城。

  

  

  瑞安机械电子行业发展至今有着90多年的悠久历史,瑞安的机械行业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到了20世纪,随着光机电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行业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机电一体化也为瑞安发展IT产业提供了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200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到目前为止,瑞安的机械制造业基本形成了印刷机械、制药机械、塑料机械、食品机械等四大类包装机械及漆包线、电机换向器、铸锻件、紧固件、仪表阀门、特种泵等在内的共14个产品门类。制药机械、包装机械与漆包线均是国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电机换向器与油田注水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十一五”时期,瑞安机械电子产业发展要遵循“结构优化、品牌提升、自主创新、开放带动”的发展战略。加强高精度、智能工作母机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加快CAD、CAM等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上的普及应用,着力推进自动控制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的组合应用,提高机械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要在集群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产业组织优化、结构优化发展等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形成2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构筑产业结构合理,组织结构优化,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成为国家级的机械产业基地。

  

  

  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性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拓高分子合成材料在汽摩配件、纺织、家电、电气、邮电通讯、国防军工、文体健身等行业的应用范围,努力发展高分子合成树脂生产,延伸产业链。加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建设和科技投入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开发设计和产品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积极开发和引进纳米等新材料和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工艺设备,扩大高档次、环保型产品加工能力,加快提高整体加工水平和竞争能力,增强塑料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立足国内市场,紧跟国际高分子行业发展趋势,努力扩大出口,拓展市场辐射空间。

  到2010年,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力争达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重点拓展氨酯产品系列,重点发展聚氨酯鞋底原液、聚氨酯革用树脂、氨纶和超纤合成革等技术和产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