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重庆之行,让金建祥对“标准”的重要性有了更生动的阐述方式。
嘉陵江的险滩湍流中,漂浮着一些小船。这些常人眼里的平凡小舟,对船老大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们是礁石附近的航标,提醒人们绕道而行。
身为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副主任,金建祥认为,标准的作用,就如同生产和研发过程中的“航标”。
2005年底,由浙大中控联合浙江大学、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主持制定的现场总线技术标准(EPA实时以太网技术标准),正式通过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一——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审查,成为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而就在6年前,“标准”,还一度被浙大中控视作阻碍创新思维的“条条框框”。
1993年,金建祥带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DCS(集散控制系统)难题的研究。他们生产出的DCS系统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对这一自动化领域的垄断。国货与洋货的价格比,也从1∶3迅速下降至1∶1.3。
然而,就在中控DCS系统的客户日渐增多后,应用中却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偶然间翻阅相关国际标准,中控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问题在标准中早已被提及。如果早些关注国际标准,对产品的成熟程度将产生积极影响,也可减少后续的维护费用。
在技术上为产品设定“量化指标”,通过制定“规矩”来规范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法规,在我国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在国际上统称为“标准”。
“中控”猛然惊觉,“标准”, 在为后来者设置了“航标”的同时,也为企业生产设置了“门槛”。
“显然,标准领域的先行者,可以借此谋取巨大的利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副处长罗江说:“这就不难解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哈尔滨的一家研究所设立了对口的委员会,正泰集团就派出多名人员远赴哈尔滨,投入到国际标准的研究和设定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