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新温大 新使命 新跨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温大 新使命 新跨越
——写在温州大学揭牌成立之际
□温海松
  新温大 新使命 新跨越

  ——写在温州大学揭牌成立之际

  温州,浙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城市精神和“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然而,温州人清醒地认识到,在新一轮的城市与区域竞争中,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保持与确立竞争优势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唯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一个综合性大学,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围绕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梦想,温州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如今,梦想终于变成现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筹建,由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今天正式揭牌成立!

  这是温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是一个将会载入温州发展史册的难忘时刻。

  新温大,承载着770万温州人民新世纪的梦想;

  新温大,肩负着助推温州新一轮发展的使命;

  新温大,将为温州的明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两校融合 成就梦想

  历史不会忘记,2006年2月14日,国家教育部正式致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新的温州大学。

  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教育和知识力量的支撑。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温州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活力强劲、创新意识体现充分的一座城市,但却一直不能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可谓遗憾。

  在历经了漫长的等待和艰辛的努力之后,温州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新的温州大学前身,是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这两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学校,因历史性机遇,携手走到了一起。

  温州师范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浙南地区第一所万人大学。50年悠悠岁月的洗礼,使学校由原来单纯的师范教育,发展成为涵盖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的高等院校。

  创办于1984年的温州大学,堪称是高校建设的一种“温州模式”。创办初期,为筹集建校经费,学校走了一条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三胞”捐资的路子。学校突出面向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等学校。

  回顾两所高校的历史,称得上“崛起在改革的年代,凝聚着乡土的深情”。她们为温州的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当历史的巨轮驶进跨世纪的航道时,这座因“温州模式”而闻名的城市,强烈地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人才的明显匮乏、科技的相对滞后,制约了温州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温州高等教育,特别是建设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温州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大胆决策,启动了温州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纪工程。于是,一座规划占地8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在秀美的大罗山麓拔地而起。

  大学城的建设,使温州人民“拥有一所真正的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新温大的孕育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与心血。

  2003年上半年,谷超豪、姜伯驹、孙义燧等9名温籍院士联名呈书,使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步履更加坚定有力。

  2003年8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作出了合并温师院与温州大学,组建新的温州大学的重要决策。

  建设综合性大学这个温州人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化作了历史性的大行动。

  春风化雨孕新绿。新温大的梦想,由此逼近现实!

  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两校合并,筹建新的温州大学,筹建期一年。

  这是争分夺秒的一年,这是众志成城的一年,这也是筹建中的新温大阔步前进的一年。

  温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5年投入4个亿“合并专项资金”等6大措施,全力支持新温大筹建,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一年,在学校筹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团结在“一所学校、一个目标”的旗帜下,踏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

  这一年,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加强了“大学”主要指标建设。

  这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资源的重组;这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优势的互补;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内涵的提升。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生源素质和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在集合两校优势的基础上,确立“固基、强优、重交、扶新”的学科建设方针,注重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基本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以工经管为重点,教育学科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初步构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战略,积极鼓励创新,大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和SCI论文收录数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外来科研经费连年翻番,科研总体水平和为地方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引进,大力培养,着重优化提高,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年轻教授群体。

  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就业竞聘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5%。

  2005年12月2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在南京举行四届四次会议,高票通过同意正式建立温州大学。

  几代温州人为之奋斗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 品质跨越 大学风范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随着高智力团队的进驻,高水平的学科构架形成,新的温州大学开始悄然改变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人才储备与智力格局,加速积蓄并释放一股巨大的创新能量。

  温州大学是成千上万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两所学校教育资源、办学传统的融合与新生。虽然温州大学在“大学”的轨道上刚刚起步,但她饱含着历史的洗礼和积淀。温州大学的今天弥足珍贵!

  通过筹建以来的融合提升、加快发展,温州大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服务温州构筑更高更宽的办学平台:

  ——办学层次结构加速改善。新增本科专业13个,本科专业总量达42个。今年,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等3个本科专业进入重点线招生,全校共招收本科生近6000人,下半年新生入学后,在校本科生规模将达到17000人。新增硕士点14个,硕士点总量达到20个。在校研究生从零起步,到下半年将接近300人。学校已基本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科建设水平加速提升。建成有机化学、材料学、文艺学、民俗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以工经管为重点,教育学科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初步构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根据《中国大学评价》最近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温州大学6个学科门类进入“全国大学100强”,并在浙江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文学位居全省第三,理学、教育学排列第四,法学第五,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第六。

  ——师资队伍结构加速优化。净增教授41人、副教授51人、博士36人、硕士105人,现有教授146人,副教授429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生20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48.7%,研究生学历占48.2%。教授平均年龄47岁,副教授平均年龄41岁,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年轻教授群体。

  ——人才培养质量加速提高。确立“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实践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来,学生获得5项国家专利,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竞赛屡创佳绩。新的温州大学重新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除培养部分研究型人才以外,主要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据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目前该校有各类团体和个人工作室20多个,近三分之一在校生正在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跨出校门就走上了自主创业的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增强。高层次科研课题立项和高层次论文收录数量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两年来,经过激烈竞争,省皮革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市制笔重点实验室获得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2项。目前这两个重点实验室在研项目外来经费达2200万元。学校正加快筹建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和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努力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主阵地作用,推动学校产学研活动蓬勃发展。

  温州大学校长陈福生说,温州大学的奋斗目标是,建成有特色、上水平、开放式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逐步成为温州及周边地区高层次人才聚集培养中心、文化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教师教育基地和社区终身学习基地。这是新温大人的庄严宣誓。根据这个目标,遵循“立足温州、依托温州、服务温州”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突出更快更好的发展主题,确保“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实现新的历史性腾飞。

  到2010年,温州大学要达到以下建设目标:

  在办学层次和规模上,硕士点总量达35个左右,在校研究生超过1000人,在校本科生达20000人。全面为2011年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做好准备。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建成8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3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建成60个左右本科专业,其中12个以上专业入选省部级重点及特色专业,20个左右专业实现重点线招生。

  在科学研究上,争取80个左右国家级课题、200个左右省部级基金课题立项,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地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科研成果大奖取得突破,2010年年度科研经费达7000万元以上,其中外来科研经费达4000万元。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授和博士总量各达300人,造就8个左右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队和科技创新群体,培养20名左右在国内同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

  ■ 特色办学 奔向名校

  新的温州大学,将坚持走重内涵、创特色的办学路子。不求外在求内涵,不求一时求长远,不求规模求特色,做到特而名、精而名、强而名。她,必将为温州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今天的温州大学,正展现出她成熟迷人的风采。位于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的学校主校区,校园绿树成阴、碧水蜿蜒,天然气质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和校方领导人心中,温州大学的定位和目标已经清晰,策略和办学方针也已了然于胸。新温大将坚持走重内涵、创特色的办学路子。讲究发展策略,注重扬长避短,实行错位竞争,不求外在求内涵,不求一时求长远,不求规模求特色,做到特而名、精而名、强而名。

  温州市委副书记、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艾华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温大将立足温州、服务温州,努力实现两大转变。由培养输送人才向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并举转变,由注重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转变,着力提高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贡献率,不断为温州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也将为浙江乃至全国输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调动一切力量,打一场教学工作攻坚战,确保学校在200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按需招生、分类培养,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制。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扩大重点线招生规模,稳步提高生源素质。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争取建成研究生学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面向世界的课程内容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院为主体、校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奖惩分明、高效协调的教学管理体系,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温大”,大力培育“温大人才”特色。

  ——坚持学术兴校,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实行学科建设“梯度推进”战略,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高协同攻关能力,争取产出标志性成果。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大力推进产学研联盟,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坚持自然科学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同步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学校科研的原创能力。改革校内学术运行机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学术管理机构实体化。

  ——坚持人才强校,大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强化“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集中财力,全力构筑“人才温大”,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各类人才工程建设水平,加快培育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引进水平,积极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团队和海外智力,加快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双百”计划,推动100名教授进企业,从政府部门、规模企业聘请100名人才进课堂,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活力。创新人事管理模式,科学设岗,评聘分离,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提高人才效能。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21世纪的大学,在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后赋予了崭新而崇高的使命。

  神奇的瓯越大地,激情涌动,生机勃勃。温州,这座活力喷薄、魅力四射的城市,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豪迈而又坚定的步伐。温州大学,这座寄托着温州人希望与梦想的科学殿堂,正和着城市的节拍,弹奏出强劲的音符和动人的乐章!

  今天,温州大学为地处温州这座名城而自豪;明天,温州乃至浙江必定为拥有温州大学而骄傲!

  一、问:温州大学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今年面向浙江省招生总计划多少?

  答:温州大学是由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今年面向浙江省招普通高考学生2185人,其中第一批本科招120人;第二批本科招2065人。

  二、问:你校今年对已上重点线的考生在第二批录取时有何优惠政策?

  答:对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第二批本科的重点线考生,确保按其第一专业志愿录取。

  三、问:目前你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答:1.凡被我校录取的第一批、第二批本科生中不低于10%的学生,在进校后第二年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2.今年我校第二批本科(师范类除外)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即一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平台实行教学,二年级开始按类选择专业分流培养。

  3.实行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等,使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具有修读辅修专业和双专业、双学位的机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4.学生学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允许本科学生在3至8年内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完成学业。推行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行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素养。

  5.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具有创新能力并获得研究成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四、问:今年你校的收费标准如何?

  答:1.今年我校学费收费标准详见招生计划表。2.我校住宿费收费标准为:800元~1200元。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宿舍内安装电话、宽带,公寓环境良好。

  五、问:你校有何种学生奖学金激励机制?

  答:我校实施的奖学金激励机制有:学期奖学金、新湖考研奖和谷超豪特优奖学金。

  六、问:你校实施哪些资助政策?

  答:我校实施的资助政策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社会力量资助。1.凡被我校录取且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不超过6000元/年,在校期间贷款利息由财政贴息。2.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其中获国家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获省政府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500元;获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标准每人每年1500元。3.学生可申请困难补助,根据家庭的贫困程度不同,分为每年1000元、800元、400元三个等级;特殊情况还可以申请临时补助,金额为1000元/人。4.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学费减免,根据不同程度分别减免学费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5.我校目前每年都将提供10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计酬标准原则上每月300元左右。6.国梁助学金:每年评选10名,在校期间每年资助学费6000元。7.实施结对扶助,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倡议并发动社会、单位、个人力量予以结对,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