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旅行
3  4  
PDF 版
· 罕见的藏北风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罕见的藏北风景
■本报记者 季叶海 文/摄
  那山那湖 那水那情

  凡是到西藏的人,没有不想去纳木错的。

  我第一次去纳木错是在2001年夏天。那时正在修路,到处坑坑洼洼、沼泽一片。在海拔5150米的那根拉山口就隐约可见纳木错了,它宛如一条湛蓝的飘带,长长地浮在天边,尤其是那纯粹的蓝,简直叫人无法分辨是湖水的天然还是颜料的涂抹。正当我拿着相机拍摄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冒出两个女孩,面露难色向我求助。原来,她们来自深圳,因为是从当雄搭乘摩托车进来,车主担心前面的沼泽过不去,就把她们甩在山口不管了。那根拉山口前距纳木错25公里,后离当雄40公里,前不见车影,后不见来者,只有狂风怒号、寒气刺骨,她们一定是心急如焚。好在我们的车子还有空间,就搭上了她们。快到扎西半岛了,她们激动地说:“只要能到纳木错,再苦再累也值得,谁叫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呢!”我没有她们那么激动,但内心还是深有感触:一个如此美丽纯净的地方,无论谁都是十分向往的。车停在湖边,她们一跳下来就踏进湖水,既不脱去鞋子也没有卷起裤脚。

  “不冷吗?”

  “有点冷。但刺激!”

  “今天去不去拉萨?我们待会可要走的。”

  “不去了,先住两天再说。”

  我还替她们操心,她们却早已陶醉其中了。

  纳木错,第一次我就这样匆匆而过。后来,自然又有很多机会。但最让我自豪的,是分两次沿湖一周300多公里,将纳木错转了个圈,走到了大多数人没有走到的地方,看见了大湖彼岸的风景。

  2003年6月,我到了纳木错最西面的多恰寺。多恰寺的喇嘛丹增庵穷看见我这个稀罕之客非常高兴,他主动帮我背摄影包、三角架,领我这儿转那儿看,在其他喇嘛面前,丹增庵穷还有一种得意的感觉。我问他年龄,他说22岁,已当了3年喇嘛,俗家名字叫扎西多吉。在西藏,有些人并不想终生做喇嘛,但在年轻时当一回喇嘛是他们人生中一种很需要的体验。我不知道丹增庵穷是不是这样想的。突然,丹增庵穷拿出一只傻瓜照相机来给我看,他说没有胶卷,我于是送了他一个。丹增庵穷的热情更高了,他又带我爬上山顶。这里视线极好,与扎西半岛遥遥相望,从这里看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更近更清楚,角度更好,从这里看湖面,也十分辽阔深远,并且,多恰寺旁边一弯湖岸,曲线非常优美,称作“蓝弯”,令人遐想。这里云彩变化无穷,一会儿天雨潇潇,一会儿大气磅礴,如梦似幻。在这里,我不但看到了纳木错的另一面,第二天还拍到了盼望已久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日出。

  西藏第二大湖奇林错总是被人冷落,因为当地群众把它称作“魔鬼湖”。相传,奇林错住着一个魔鬼,无恶不作。于是,格萨尔王与他进行了决斗,魔鬼败阵下来,他的尸体被沉入湖底,奇林错便成了“魔鬼湖”。从此,谁也不来这里转湖烧香、祈拜许愿,再也没有人在它周围垒起玛尼堆,挂起经幡,更不用说兴庙建塔了。这样的冤屈让奇林错蒙受至今,而且还要继续下去。我多次来到奇林错摄影,最让我舒心的是这里没有一个游客,没有一个转湖祈愿的信徒,只有我一个人在拍照,面对的是蓝天白云、野草羊群,我可以慢慢地等太阳下山,慢慢地等羊儿从镜头前穿过,没有东西可拍的时候,就坐在草地上,倒一杯酥油茶细细品尝,就像放牧的那个孩子一样,多么悠闲自在啊!一个传说,冷落了一方水土,在我看来,倒不是坏事。正因为这样,才至今仍保留着最为自然的风貌,才让我看得见它最原始的美丽。

  天问荒原 谁造神秀

  谁能想像,在这片荒凉寂寞、冰封土冻的原野上,其地下涌动着一股股暖流。这就是地热。西藏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其热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藏北高原是地热最密集的地方,温泉、热泉、沸泉、喷气孔、冒气田等各种形态应有尽有,数量达300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羊八井地热,而最有观赏价值的是绒玛温泉。

  绒玛温泉位于尼玛县绒玛乡,东距那曲县城近千公里,地处无人区边缘,是一个真正人迹罕至的地方。

  从乡政府出发向西南方向的山谷折入5公里就是绒玛温泉了。放眼望去,只见一缕缕热气在山间缓缓升腾,山谷里传来哗哗的水流声,人一到这里,就有一种春风扑面的感觉,空气湿润了,气温也好像升高了。

  绒玛温泉的泉眼很多,最大的一个池塘估计在200平方米以上,数十眼泉水同时在翻滚着浪花,一股股暖流四处飘散。走近泉水,我闻到硫磺的气味,那是温泉里含有较高矿物质的缘故。温泉里的矿物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皮肤病、胃病、肾病、关节炎等等,所以有很多牧民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抱病前往泡温泉。我把手往水里一伸,还真烫得不得了,马上收了回来。他们说,这水的温度可有80摄氏度哦。水温这么高,池塘里竟长着绿绿的水草,再环顾四周的山地,也是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尽管温泉有太多的功效,但就视觉而言,更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片由一柱柱石笋组成的小石林。这些石笋有的像老鹰,有的像蘑菇,更多的像人物,有头有肩有身子,还长着胡须戴着帽子呢。林立的石笋虽不比路南石林有规模,但个个惟妙惟肖、仪态万千。据说,这些冰柱是在夜间形成的,喷泉零星的水珠溅到石笋上,很快就凝固住了。白天,在阳光下它要融化许多,晚上,寒冷的空气又让它长了回去,只要是秋、冬、春三季,它就不会消失殆尽。这些现象,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是想不到也听不到的。

  内地人都知道温泉的开发利用价值,一支科考队曾到过这里,说绒玛温泉具有旅游景观的保护价值。我真心希望是被保护,而不是被开发。前些日子,我到过木嘎雪山下的林岗温泉,那里已被初步开发,它离县城比较近,周围牧民比较多,开发出来也算为传统的沐浴节提供方便吧。但对于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的绒玛温泉,我想还是保持它的原始风貌更好。

  比起绒玛温泉的自然景观,附近加林山上古老而绚丽的岩画更叫人不可思议了。

  加林山满是黑褐色的石块,零星点缀着一簇簇小草,小草好像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平添了几分生命的气息。岩画就刻在这些石块上。较大的石面上往往刻着多个图案,较小的则只有一两个,单个图案以巴掌大小居多。我仔细地端详着这些图案,牦牛、羊、鸟等动物最多,人物、弓箭和太阳等生产工具及自然景观也有表现。图案都是凿刻的,个个清晰可辨。这些图案,线条简洁明快,画面形象生动,让我仿佛看见了远古人类狩猎、放牧和与动物格斗的情景……

  整座山头大约有50余块岩画,散落在几千平方米的空间,这样的密度应该说是相对集中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文化部门的人来到绒玛,首先发现了加林岩画,那时绒玛一带还无人定居。考古工作者作出推论,加林岩画属于西藏发现的最早岩画之一,距今有3000至一万年的历史。

  走进藏北,就会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劲。我第一次去双湖时,县里的干部告诉我,双湖最有看头的是普诺岗日冰川。国外科考专家考察后说,除了南、北极,普诺岗日冰川是第三极最壮美的冰川,堪称“第三极奇观”。但是,由于夏季道路泥泞,不能成行。

  同年11月,我再次来到双湖。我已经初步了解了普诺岗日冰川的情况。冰川地处无人区,在双湖以北110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482米,是藏北高原最大的冰川。

  天没亮就出发了。经过7个多小时的寻觅,我们终于接近了冰川。冰川附近的小河早已变成了冰河,其硬度刚好能承载越野车通过,不时地冰面还会发出爆裂声。车子沿着冰河可以开到冰川跟前,这就是选择初冬才去探访的原因了。

  冰川如同一座座绵延的小山,有几十米乃至上百米高,站在它的跟前,人显得十分渺小。我伸手去摸了一下,冰凉冰凉的、硬硬的,这就是冰川,是冰而不是雪。仔细一看,冰壁上好像刻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很随意,很现代,其实,这些图案是由夹杂在冰川中间的泥土沙石构成的,见证着冰川的演变历史。

  穿行在冰川中间,冷风、寒气逼人,我好像被关进了冰箱,手很快就冻僵了,连快门也按不下去。但这景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冰峰晶莹剔透、冰洞空旷如宫、冰河平坦似镜,似在宝石山、似在水晶宫、似在天鹅湖。比较懂行一点的办公室主任对我说,这是冰塔、这是冰柱、这是冰洞、这是冰蘑菇……真是太神奇了,难怪国外科考专家称它为“第三极奇观”。

  据说,藏北高原山体的顶部湿度比较小,年平均温度和夏季气温也都比较低,降水积雪因此得以保存并发育成冰川,而且不断扩张,面积向数十乃至数百平方公里发展,普诺岗日冰川就是藏北高原冰川的代表作。

  冰川的海拔近6000米,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实在寒冷难耐,只有半个小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撤离了。

  大地精灵 野性天堂

  藏北高原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阻挡着人类文明向这里进军的步伐。然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这些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恶劣的生存环境非但没有淘汰它们,反而让它们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

  如今的藏北高原繁衍生息着100多种珍禽异兽,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不受人类的过度惊扰,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当汽车在藏北草原上奔驰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藏野驴跑到汽车的旁边,与我们并驾齐驱,还不时地从车前穿过,像是赛跑,像是游戏。藏野驴性情温顺而通人性,它从不攻击人,也不畏惧人。单调的草原之旅,有了藏野驴同行,可以减少许多路途的疲劳,增添一份意外的惊喜。

  藏野驴是藏北高原最常见的大型动物,它与藏羚羊、野牦牛并称三大家族,而藏野驴丁口最旺。难怪在路上就听到“可以搞一个藏野驴狩猎场”的言谈。如果说,有了这么一个狩猎场,那将是达官贵人的游乐场,却是藏野驴的生死场。尽管有调查推测,目前藏野驴的数量已近10万头,但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来讲,其密度仍然是十分低的。而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谁也没有杀戮的权力!

  藏羚羊已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之一,人们对它已有一定的了解。说到西藏的另一种动物野牦牛,大家也许很陌生。

  用强悍凶猛来形容野牦牛并不为过。第一次遭遇野牦牛是在双湖西北部。那天,我们从双湖出发,经过嘎措乡,在一望无际的荒原里向北行驶了5个小时,突然发现对面山脚有两个移动的黑点。县里干部用望远镜看了看,兴奋地对我说:“是野牦牛!”顿时,我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激动,他们也露出了笑容,因为每一个藏族群众都喜欢看野牦牛,野牦牛代表着一种雄性和力量的美。

  越野车沿着山脊毫不犹豫地开了过去,两个黑点似乎感觉到我们的声息,跑得越来越快了。油门踩到了60码的速度,还是追赶不上野牦牛,只能拍到它的背影,我仍不甘心。忽然,眼前出现一个小山丘,我对驾驶员说:“别死追了,我们从左边走,绕过去或许能撞上个正面。”果然,转了半个山包,我们和野牦牛形成了迎面相向的格局,野牦牛突然看到迎面而来的汽车,一时愣在了那儿,我们也不敢贸然靠近。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两三分钟,我抓住时机连忙按下快门。才拍上两张,野牦牛回过神来了,竖起尾巴,一脸恼怒,径直朝我们奔来,我说:“不要慌,再让我拍一张。”司机哪里听我的,话音未落已调转车头夺路而逃。司机说,野牦牛力大无比,可以掀翻载重5吨的卡车,我们的越野车自然不在话下了。这下,我们和野牦牛发生了角色互换,野牦牛怒气冲冲地在后面紧追不舍,我们却在前面逃命。追了三四分钟,野牦牛才收住了脚。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