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留住游走在乡间的“大众记忆”
· 那些挂在老人嘴边的乡间俚语
· 肚子里有多少讲不完的往事 生活中就有多少捞不尽的民间记忆
· 谭振山的1000个故事会不会失传?
· 带着情感的大众记忆 是再现生动历史的“人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带着情感的大众记忆 是再现生动历史的“人证”
  王建欢搜集民间《口述档案》的时候有种责任感。他说:“搜集得越多,越能感觉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我感觉语言是流动的历史,只有记录下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不会丢。”

  很多被采访的老人都很支持王建欢。徐咬自老人抗战时期的往事被王建欢记录如下:“……就在27岁那一年的2月份,我们在油车坊里赤着膊,汗爬如淋、闷声不响在轧油,一不留心闯进一帮日本佬,把枪戳到我们头上,像赶鸡鸭牲畜一样把我们十几个人一起赶出门外,强迫我们挑东西,背子弹,拉枪炮,烧死尸……你还从来没有闻到过烧死尸的气息,多少个臭来,一烧起来,到处都是一股浓浓的焦气味,臭气味,闻到喉咙头就要吐出来,烧过死尸后几日几夜都不想吃饭……后来只要烧死尸,我们就用破衣服把嘴包牢。”

  村里的田舍郎是个“白墨先生”,没有上过一天学,年纪蛮小就开始种田了。可他记性好,“从前的事体,像放电影一样,一个镜头一个镜头,都记在脑子里清清楚楚。”

  “解放初,互助组时我28岁,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诉苦会上,我说‘幸亏来了共产党,来了救星毛泽东,小伙子都穿人民装,大姑娘都穿花衣裳’,那辰光做起生活来真是劲道十足,我思想先进,劳动积极,在初级社的时候就入了党。那时的理想就是‘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吃穿不用愁,楼上楼下有电灯电话’。”

  王建欢说:“亲身经历者所述说的环境,所讲出的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比从许多间接材料搜集拼凑的传说更加真实、具体、生动。”这就是《口述档案》的魅力——别人的历史活在你的笔下。

  但是,王建欢的眼里很快闪过一丝忧愁:现在能够回忆五六十年前历史的老人已经不多了,建立民间《口述档案》就是“抢活口”。

  王建欢的《口述档案》一书,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书中的不少文章已经被萧山的媒体转载,其中他对丈母娘做的口述档案——《娘的苦楚》被全文登在萧山日报倾诉栏目上,几个月后,该栏目获得了全国年赛副刊栏目大奖。

  编印《口述档案》的萧山区档案局一位负责人评价, 王建欢的《口述档案》记录和整理了上个世纪萧山地区的一部分珍贵、详实、原生态的民间记忆……其对萧山方言的生动再现,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研究和了解萧山人的昨天和今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王茂法说,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不仅仅包含载入史册的“书证”,而且也包括大众的记忆聚汇。如果说,档案史料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件“书证”,那么,口述档案就是一桩桩生动的“人证”。很多历史的空白,可以通过亲身经历的回忆和代代相传的信息来加以弥补。正因为如此,搜集、整理和保留口述史料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见过王建欢的人都说他特别执着。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抢救历史记忆,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进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