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创下了辉煌的业绩,“温州模式”和民营企业名扬海内外。全市民营企业达13万家之多,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98.8%,鞋革、服装、打火机、眼镜、印刷等28个行业成为国家级生产基地。个体工商户达24.6万户。
温州自古就有“怕火煨”的民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温州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以鞋革、服装、打火机、塑料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消防安全措施先天不足;量多面广、规模较小的个私企业中,消防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导致一段时期内,温州火灾四项指标的绝对数一直居高不下,占据了浙江省的排头位置。尤为严重的是,重特大火灾也屡有发生,1997年、1999年和2004年,温州先后发生过一次死10人以上的特大火灾。
面对严峻的火灾态势,富裕起来的温州人下决心要改变现状。“经济要上去,火灾要下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铁的纪律、铁的决心、铁的措施,推进“平安温州”建设。以整治火灾隐患为突破口,以遏制火灾发生为目标,掀起了一场温州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参加人数多、覆盖范围广、工作力度最强的“铁网行动”。着重针对温州火灾多发、火灾隐患较多的“三合一”、“出租房”、“通天楼”、“城中村”等,重拳出击,多策并举,织就一张消防安全大网,初步了扭转火灾高发的势头。2005年,全市共发生火灾497起,死亡34人,伤19人,直接财产损失1184.8万元,四项指标比2004年分别下降77%、63%、77%、34%,是近10年来伤亡最少的一年。火灾经过连续多年的上升后,首次呈现全面回落趋势。
正本清源 整治“三合一”
20多年前,温州经济刚刚起步,集生产、住宿、仓库等于同一建筑内的“三合一”企业相伴而生。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温州“三合一”企业从城市走向郊区,从乡镇扩展到广大农村。1997年10月25日,温州瓯海将军工业区发生“三合一”火灾,造成15人死亡、4人重伤、10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174万元,震惊全国。“三合一”一下子成了重大火灾的“代名词”。
省市相关部门开展了集中专项治理,但由于积重难返,几经整治,温州“三合一”企业的火灾始终屡有发生。据统计,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三合一”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全市火灾伤亡总数的一半左右,成为引发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最直接因素,成了影响温州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2004年7月28日,平阳县辉煌皮革有限公司发生特大火灾,死亡18人,伤12人,直接财产损失近百万元。这一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使温州原已十分严峻的火灾形势雪上加霜。温州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提出要以最强硬的措施,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彻底根治“三合一”这一困挠温州多年的顽症,从而打响了一场整治“三合一”的硬仗。
多方联动促整治成效。温州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对“三合一”企业整治工作职责的通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分线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分线,明确工作任务。公安、工商、劳动社会保障、建设、土地、规划、工会等部门,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分头把关,互为制约。政府授权安全监察、消防两部门,负责对各职能部门和各地履行职责、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把治理和防止“三合一”隐患列入年度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温州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多渠道开展流动宣传,及时对全市治理工作和“三合一”隐患进行新闻访查,“三合一”治理成为全市舆论关注的焦点。培养各行业“消防兼职宣教员”,不断加强消防安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市里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实行安全生产自律管理的意见》,推进行业协会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上发挥作用。
曝光隐患造连锁效应。2005年初,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家庭作坊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通知》,召开大规模的动员大会,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整治。采取在全市新闻媒体公布“三合一”限期整改单位“黑名单”的办法,一连公布了6批187家“三合一”企业,进行挂牌整治,并由新闻媒体跟踪曝光报道,职能部门不断杀“回马枪”,促使隐患整改到位。许多原本心存侥幸、等待观望的业主,纷纷主动进行整改。在实行挂牌治理的同时,全市许多地方和部门还设立举报电话,推出有奖举报,发动广大群众清查“三合一”。
安心工程产安全效益。解决“三合一”,牵涉到企业员工住宿、生活的实际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2002年初开始,温州市政府投资2亿元开建第一期“安心工程”,以集体宿舍为主,人均使用面积5~10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备,作为外来员工的安家之所。该市把这一工程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出台了快速审批通道和优惠政策,在企业较集中的瑞安、乐清等地,由当地政府安排建设“安心工程”。到目前,全市共建设“安心公寓”32个组团,计132.6万平方米,近30万外来务工人员搬入新居。“安心工程”这一利民利企的措施,既从源头上解决了“三合一”问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据统计,近4年来,温州共清查治理“三合一”企业近3.5万家,关停、取缔近3000家。“三合一”现象基本得到清除,“三合一”火灾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初步得到遏制。
严防死守 管控 “出租屋”
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温州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员工作就业。外来人员通常租赁各类民房居住,“出租房”的消防安全工作又给温州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增加了压力。出租房普遍存在缺少疏散楼梯、电气线路混乱、可燃物品大量堆放、防火隔断不到位、耐火等级低、消防设施缺乏等隐患,在消防安全上处于房东不管、住户不知、业主不问的“三不”状况。出租房内的人员,往往又是消防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的外地打工群体。他们为了减少租金,把一套住户甚至一个房间,进行简单分隔,形成“房中房”现象,增加了火灾载荷和人员死亡的可能性。2004年以来,全市发生出租房火灾25起,造成18人死亡,21人受伤。
面对出租房这一火灾增长点,温州市消防支队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消防安全管理新路子。一是严格把关出租屋的报建和出租前的消防检查。明确要求出租房在出租时,须报当地房管、派出所等有关部进行审核把关,达不到消防安全条件的一律不予出租。二是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让市民和出租屋业主了解城市房屋租赁的有关法规,明确消防安全职责和法律责任,督促业主对出租房的消防安全设施进行自查、自纠和整改。同时,张贴住户防火公约和防火宣传标语,提高业主和承租者的消防安全意识。三是加大检查监督力度。组织派出所、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等的力量,经常上门检查出租屋的消防安全,发现火灾隐患就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则限定期限进行整改,并到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的责令屋主一律不得再出租。四是充分发动地方和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出租屋安全。督促乡镇、村委会、派出所等监督管理部门,切实负起消防安全监督检查责任,成立消防巡查队加强巡查和防火宣传,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处理。五是实行依法治火,加大消防执法力度。今年3月,温州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出租房出承租双方的责任、出租房消防安全条件和监管职责等方面。还召开直达乡镇的全市性动员大会,首度在全市范围铺开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自对出租房开展整治工作以来,全市共督促20余万家私房出租户进行整改,消除火灾隐患111370条次,从不合格出租屋中迁出租住人员13100多名,打通消防通道136处,新配置灭火器材81400多具。在15幢出租房内安装了消防简易喷淋,近18万家出租户经过整改取得合格或基本合格出租户的授牌。确保了数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
有的放矢 杜绝 “通天楼”
“通天”式民居,是温州特有的乡镇居民住宅建设模式,数量多,建造时间长,结构复杂多样。在平阳、苍南等地,农村自建房中有近1/3 为“通天”式。这些“通天房”中,大部分采用木楼梯或木楼板、木隔断,一旦起火,极易造成人员的死亡。据统计,2001年以来,温州市发生在“通天房”内的火灾就有70余起,造成59人死亡。为了切实消除火灾隐患,温州市从2001年开始开展“通天房”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消防部门积极开展“消防知识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广播、板报、电视等宣传“通天房”的火灾危险性。苍南县还在“通天房”火灾频发的龙港镇召开火灾现场会,让群众认识火灾的危害性和惨痛教训,同时宣传火场逃生的基本知识。“通天房”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温州消防部门积极向当地政府提请,建议规划、土地、房管等职能部门不再审批“通天房”。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主动配合,引导居民建造安全、可靠的单元式公寓、住宅。对于违规建筑,规划、土地部门不予确认,房管部门不予发证。房管部门还加强对私人住宅装修的审核把关,严格控制可燃材料,留足安全通道,提高住宅的火灾防御能力。对已经建造投入使用的“通天房”,积极引导居民对木楼梯、木楼板进行改造,采用水泥楼板及水泥楼梯;不能改建、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成片建筑,则将其纳入旧城改造。
温州相当一部分的“通天房”,开办了制鞋、制衣、印刷、棉纺、滴塑商标等容易发生火灾的生产企业,部分还开办了娱乐场所、私人旅馆。该市文化、工商、公安、消防以及工业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对一些已经审批开办的,属公共娱乐场所的,坚决予以关闭;对于私人旅馆,则要求增加逃生通道;对于生产行业,则逐步迁移到工业园区,暂时不能迁移的则提出一座水泥楼梯、一扇防火门、一个以上临时疏散出口、一堵防火墙、一些灭火器材等“五个一”实施整改要求,确保消防安全。
动静结合 改造“城中村”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温州市也同样出现了一块块的“城中村”。“城中村”主要是老式村居格局,内部建筑各自为政,充分利用每寸空间,结果导致楼与楼、屋与屋之间距离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因为消防车难以进入灭火、疏散困难而造成火烧连营。2002年初,老城区鹿城的一处民房发生火灾,由于现场建筑凌乱,且巷深道窄,消防车无法进入,只得连接一两百米水带扑灭火灾,耽误了宝贵的时间,造成火势蔓延到周围的民居,烧毁了18间民房。
“城中村”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难点,存在重大的消防安全隐患。温州市结合出租房整治工作,连出4招,大力整治“城中村”。首先是在“城中村’内开辟消防车道,拆除影响消防车道的建筑,以确保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能顺利通行。其次,增设完善消防给水系统,敷设市政管线,设置市政消火栓,保证火灾状态下的消防水源。再是,对房屋内部特别是对安全出口、厨房的设置、灭火器的配置、电器线路敷设等方面实施整改。最后是实施整体改造,对隐患严重而又无法整改的“城中村”,结合旧城改建进行拆除。
从整治“三合一”、管控“出租屋”,到杜绝“通天楼”、改造“城中村”,温州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的“铁网行动”,一浪高过一浪。在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连续部署了“铁网二号行动”和“铁网三号行动”。在消防安全整治行动中,温州市始终坚持“乡不漏村、村不漏企、企不漏点”,发动相关部门开展轰轰烈烈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检查力度上,做到查到一家整改一家,哪个部门执法最直接有效,就由哪个部门执行;哪种手段和措施最有力,就采用哪种手段和措施。在排摸检查工作中,对走过场或没及时整改到位的单位和负责人,依法追究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瓯海区藤桥镇把全镇分为8个片区,由镇班子8位领导带队进行检查,8位领导分别同镇政府签订消防安全检查责任书,实行分管领导向行政一把手负责,具体科室向分管领导负责。同时,采取一日一报制度,做到“谁检查谁监督整改”,“谁监督整改谁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也切实加大了监管力度,全力配合参与“铁网行动”。工商部门取缔和关闭了99家无证生产经营单位;安监部门针对危化场所火灾事故频发问题,下发了“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动火安全管理的紧急通告”;针对触电事故高发问题,会同电力部门制定下发了“切实加强安全用电管理的紧急通告”;规划、土地部门加大了拆违力度;环保部门加大了对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在“铁网行动”中,该市不单单是检查隐患,更是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隐患库,实行分类管理,逐条逐项抓好整改。对不整改的企业,分别采取关闭、停产整顿、取缔等坚决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则同相关业主签订整改责任书,制定具体整改方案,落实人员,责令限期整改。对于入库的隐患单位,还采取发文通报、挂牌整治、领导带队督查等方式督促整改。
温州火灾形势严峻,与温州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该市将“铁网行动”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产业导向,制定了淘汰产业目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用地用电控制,建立安全评估制度,坚决淘汰一批不具备消防安全基本条件、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消防部门提请市政府,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基层工作的建设当中。在短短一年里,该市迅速建立了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各县(市、区)建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经济发达的乡镇(街道),建立安监中队,配备专职监察人员,其他乡镇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管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聘请安全生产监督员,负责日常巡查工作。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据不完全统计,“铁网行动”中,全市出动92624人次,检查企业143945家,查处事故隐患37281处,限令企业整改19525家,停产整顿企业1034家,关闭企业426家,处罚企业396家210万元。今日之温州,正在创造一个经济发达富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平安的新奇迹,必将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谱写光辉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