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件件原汁原味的海洋文化作品——栩栩如生的沙雕工艺品,竟出自一位北方画家之手。她的名字叫郎坤。
要做“舟山的高更”
大海、沙滩、礁石、珊瑚、贝壳……“舟山海洋文化深厚,这些文化都可以用雕塑艺术这个载体来展现。”郎坤女士向我们讲起了她钟情于海洋文化的缘由。
来舟山前郎坤是河南南阳理工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自1988年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艺术。那是1997年,学校搞旅游商品开发,想在南方设个窗口,派她到舟山考察。春暖花开,海鸥逐浪,郎坤望着那广阔无垠的大海,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子,鲜骨透亮的各种鱼虾,千帆竞发的渔船,不禁叹为观止:“好一个‘中国的塔西堤’!”郎坤被舟山旖旎的海岛风光深深吸引了。塔西堤岛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原生态岛,当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高更惊讶那里是未被文明异化的净土,从巴黎优裕的生活中逃到塔西堤岛,完成了一件件传世之作。
“我要开发舟山海洋文化产品。”她放弃学院优厚的待遇,毅然留在了舟山,要成为“舟山的高更”。然而,成为高更不像郎坤想的那么顺利,海岛的生活比不得大城市。作为人才引进,河南南阳理工学院给她的条件是优裕的,安家费、100多平方米的住房、工资一年提三级;任系主任,一级讲师,教学电教化,每年都有学术论文发表,又有自己的事业;购物、医疗、生活环境优越。而到了舟山,这里没有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丰厚的工资收入,住的是部队旧营房,吃的是山沟水,空荡荡的房子办公兼宿室。论经济收入更不用说,在学校搞一个雕塑起码三五千元,如今每件沙雕作品仅一千多元。同来的另外两位老师适应不了艰苦的环境,打道回府了,而她留了下来。
开发独特沙雕
开发海洋文化,从哪着手?郎坤到舟山后发现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仅渔民画一种,她准备挖掘开发。
2003年,第三届舟山国际沙雕节在朱家尖南沙举行,当时在现场参观的郎坤触景生情,突发奇想:“咦,能否把大型沙雕作品缩小成小沙雕工艺品,成为舟山的旅游纪念品呢?”灵感一来,从此使女画家郎坤与沙雕工艺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制作沙雕工艺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沙雕一直被视为“速朽艺术”,一堆散沙要凝固成钢筋混凝土般坚硬,成为满意的立体造型作品,既不变色、掉沙,又要禁得起水泡,谈何容易?郎坤初到桃花岛后开发的第一批产品“江南七怪”,一推向市场就失败了。她并没气馁。白天试验失败了,半夜来了灵感,就立即披衣起床,做起试验。做沙雕作品最关键的是胶水,熟悉的人看到他们胶水一吨一吨地进,觉得好奇,开玩笑说郎坤在拿胶水当饭吃。苦心人天不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2004年第五届舟山国际沙雕节上,她的沙雕旅游工艺品一炮打响,一连三天,销售额达1万多元。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终于得到了市场认可,郎坤对走沙雕工艺品之路更有信心了。
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和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她的沙雕作品越来越体现舟山丰富的海洋文化,作品也日趋成熟。然而郎坤并没满足,怎样使作品惟妙惟肖,富有立体造型?怎样使成形的沙雕作品的沙子与原来一样黄如金屑?她一次次配方,在沙里放入彩色的粒子,搅和特殊的胶水,经过12道工序就出来了,这样一天可制作七八十个。她制作的沙雕系列旅游工艺品构思精巧、创意新颖,且永远保持海沙的天然色质,轻盈、不掉沙、不怕水浸,不怕轻摔。郎坤说,沙雕很坚固,只要不是用榔头狠狠敲,放上20多年也没问题。
做足海洋文章
“佛教文化、武侠文化、渔文化、船文化、沙雕文化……舟山有这么多的文化,太值得我们去表现了。”郎坤雕塑的作品大多围绕“海”字做文章。为使作品逼真传神,她研究佛学、金庸作品、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融入进去。她忘不了沈家门半升洞渔嫂们那修补渔网的场面,那天她看得如痴如醉,和她们聊天、拍照;在樟州湾畔,她感受渔民生活、作业的过程……舟山的景色看不够,本身就是一幅画。这些风土人情,都成了郎坤创作的灵感。一条鱼、一只蟹、一只船以及跳舞的渔民、渔嫂补网的场面等等都成了郎坤创作的题材,都变成了一件件散发着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作品。如郎坤研读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金庸小说》等武侠小说后,塑造出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武侠英雄谱”,各有个性,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今年4月,在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郎坤那小小的沙雕馆前一直人头攒动,因这些沙雕工艺品天然环保,品味高雅,有纪念意义,深受国内外众多工艺品爱好者的青睐。
接下来,郎坤打算进一步改进工艺,研究新材料,降低成本,开发销售两兼顾,灵敏掌握产品对市场的反映。郎坤的灵感也不断涌现,收集的资料厚积在那里,正着手制作海洋文化系列作品,沙雕工艺品的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