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金衢丽资讯
3  4  
PDF 版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赤岸
· 赤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赤岸
  生态农业

  赤岸镇地处义乌西南山区,农业经济特色突出,已成为规模化、集约化的蔬菜生产专业镇。投资完善了万亩茶叶基地、万亩水果基地和万亩蔬菜基地,形成“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赤岸镇现有农业企业47家,其中龙头企业20家,各类专业技术协会6家,农村经济合作社7家,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自1999年开展农田林网工程以来,在38个行政村投资5500万元,建成了标准农田2万多亩,标准农田林网化率达到78.23%。坚持走优质、高效、环保的生态农业之路。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面积16635亩,良种覆盖率90%以上,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25个。2005年,赤岸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90亿元。

  生态旅游

  赤岸镇境内历史名人众多,朱丹溪、冯雪峰等早已享誉中外。悠悠2000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古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朱丹溪墓、乔亭蟹钳山古墓和冯雪峰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个(松瀑山摩崖石刻、乔亭端本学堂旧址)。

  古月桥

  古月桥,始建于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至今未重修亦未翻建,千百年来依然静卧在赤岸雅治街村村西的龙溪之上。如今,这座长30余米、高近5米的单拱石桥,藤蔓垂垂,像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见证着世事变迁。

  朱丹溪陵园

  丹溪陵园坐落在赤岸东朱村的一大片山林中。它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历史生动、人物丰满、风景迷人的田园风光式纪念园林,是旷世名医、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的遗迹。

  冯雪峰故居

  雪峰故居是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四合院。冯雪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作为唯一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他的卓著功绩,深为后人崇仰。

  戚家军纪念馆

  在赤岸镇乔亭村,一座气势宏伟的两檐城楼“凯旋楼”巍然耸立,城楼两侧延伸出一座“长城”,顺势蜿蜒,宛如苍龙下山。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至义乌南乡招募了3000名义乌兵加以训练,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令倭寇闻风丧胆。仅用了5年时间,肃清了为患数百年的东南倭寇。倭寇肃清后,戚继光和义乌兵调北京防务,戍守蓟北1000公里长城,使边境保持数十年安宁。这是一个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田园风光之中的旅游胜地。

  松瀑山瀑布

  东朱乔岳的双峰山,系浙江轴心点周围的最高峰,松瀑山即为双峰山北面的一部分,凌空百余米的瀑布冲岩击石,卷浪飞珠。“是人间尘外境,何须入,峭壁深,佳水澈底清,来坐禅,石危多隐者,春来砌岸锄荒径”的石刻,对之作了很好的注解。

  生态工业

  赤岸镇对各企业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少污染、无污染企业,规范重点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产业上形成了造纸业、皮革加工、竹制品加工、食品加工为主的生态产业结构,企业科技含量有明显提高,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适应赤岸镇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2005年,赤岸实现工业产值13.56亿元。

  生态文化

  一个地方的形象品位,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特色和个性,而特色和个性直接体现着地方精神。赤岸镇党委、政府十分清楚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并始终坚持突出历史文化建设这个重点,在塑造人文赤岸、文化赤岸上下功夫。

  编写《赤岸镇志》,对一代医宗朱丹溪的生平进行整理,形成了著名的“丹溪文化”;安葬戚家军将士的蟹钳山古墓群及戚家军纪念馆,保存完整的三国“二乔”的故居和十八座雕梁画栋,坐落在狮子岩上的宋代徐侨东岩书舍遗迹,五指山下的著名学者朱一新纪念馆,还有义乌历史上唯一的南宋状元王龙泽,榜眼朱质,中国棉花之父、中科院院士冯泽芳,革命前辈朱金刚,老红军冯志祥等众多的名人名士,形成了历史文脉延续;冯雪峰故居、义南“红军亭”、朱丹溪陵园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0月,冯雪峰故居被命名为金华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随着全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镇村对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多,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赤岸镇的文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成立了赤岸镇敬老院、义乌乡村音乐队,全镇66个行政村都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兴建了公共阅报栏、宣传栏、电教室、图书室和乒乓球室等,切实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