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发展,尤其是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睛雨表。社会上有假冒伪劣,学术界也会有;社会上有腐败,学术界也少不了;社会上有浮躁,学术界也绝不落后。在这里说说制约学术发展的一些因素,也许是有意义的。
学术管理无视学术规律。学术管理是一个大话题,这里只说说大学的学术管理。学术管理和教学管理是大学业务管理的两大系统,名为管理,实际上,大学的学术管理机构基本上不履行管理的本质任务,其实际的职能是向院系下达研究任务和根据一定的标准计算教师们的学术分数。下达的任务主要有两项:论文任务和课题经费。论文任务主要规定必须在一级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课题经费主要规定完成的金额。这种情况,除了学校急躁冒进之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术管理无视学术规律。
学术评价只重形式数量。学术评价本是很严肃的事情,应该说只有专家才具有评价的能力和资格。但如今大学对于教师学术成果的评价几乎不需要专家的参与,即便形式上有专家参与,也很少进行深入评价的。更多的情况下,已经简单化为按照标准计算分数的工作。与此同时,那些真正做学问的学者,他们的成果只好在所谓的一级刊物之外寻找落脚的地方。
学术期刊丧失服务意识。学术期刊的存在是靠学者的学术作品来支撑的,学者的学术成果也要借助于学术期刊来发表以告知同行,学术期刊和学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过,从本质上讲,学术期刊是一种手段和形式,学术成果才具有目的性和实质性。所以,学术期刊应把学者作为自己的宝贵资源。过去的一些知名期刊都有自己的核心作者队伍,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术人员缺乏思维训练。上述因素是外因,实际上,学术发展的根本力量还是学者的素质。学者的素质是综合的,学养、心性、勇气、意志、体力、思维,都在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重要的。但思维可以使得学者良莠两分。有一流思维的人,若无一流的学养、心性、勇气、意志、体力,固然做不了一流学者,但是,一流的学者必有一流的思维。思维是需要训练的,也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学术人员恰恰缺乏这种训练,从而用常人的思维去对付学问,自然是所有、所用非所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