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本报与农行浙江省分行、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联合就“倒按揭”一事进行问卷调查,读者和网民响应热烈。一周来,共有669位受访者接受了我们的问卷调查(含纸质问卷)。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受访者中,有六成多人赞同“倒按揭”这种新型养老形式。
此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年龄在30岁至45岁的占55.3%,45岁至60岁的占26.9%,60岁以上的为17.8%;学历大学以上的占63.3%,高中26.1%,初中以下的10.6%;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15.1%,3000至5000元的51.2%,5000元以上的33.7%。
六成多赞同“以房养老”
对于“以房养老”,在弄清了“倒按揭”的具体概念后,有61.2%的受访者对此明确表示赞同,13.3%表示说不清,而明确持否定态度的则为25.5%。另外,有53.6%的人表示愿意尝试“倒按揭”,36.7%的人则表示不会,9.7%持“说不清”态度。由此看来,愿意尝试“倒按揭”的人比单纯赞同者的比例要低,这意味着目前“倒按揭”在人们心目中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或者说部分人对“倒按揭”虽心向往之,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养老新选择,但仍感到在具体操作上还有难度,实施的环境还不成熟。
从年龄看,赞同“倒按揭”的受访者中以青壮年居多,年龄段为30至45岁的占了80.5%,其次为45至60岁,占16.9%,60岁以上的仅2.6%。这说明现在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观念还基本上不认同“倒按揭”。同样这也表明,今天的青壮年即未来的老年人才是“倒按揭”的潜在客户所在。从学历看,学历越高的人越愿意接受“倒按揭”,大学以上学历的受访人群中有75.6%赞同“倒按揭”,高中学历中持赞成态度的也有53.8%,初中学历的赞同者则明显减少,仅有11.1%。
此外,从收入看,也是收入高的人群看好“倒按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有88.9%的比例表示赞成,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的赞同者也达71.2%,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只有5.6%。这意味着收入高的群体较为关注养老生活的质量,希望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仍能维持一定水准,起码不至于有太过明显的下降。
大多数人靠储蓄养老
在现行养老社会保障机制下,储蓄仍是人们保障老年生活的主要途径。调查表明,81.3%的受访者选择用储蓄来养老,只有14.9%的受访者表示不靠储蓄养老。其中,有36%的人选择把用于养老的储蓄控制在10万元以下,54.4%的人限定在10万至30万元,9.6%的人则认为在30万元以上,才能安享晚年生活。
不过,当受访者面对“是否把房子留给子女”这个问题时,仍有62.9%的人选择了肯定的答案。这一比例与赞同“以房养老”的人大致相当,由此折射出一种矛盾的心态:既觉得“倒按揭”是件好事,同时又摆脱不了传统亲情的窠臼,真正面临选择时还是习惯将财产留给小辈,而房产无疑是其中最具留存价值的一笔财产。
“倒按揭”发展前景广阔
与本报联合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的农行浙江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调查结果充分印证了“倒按揭”巨大的市场潜力,为银行开发这一产品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信心。今后一旦“倒按揭”政策环境趋于成熟,农行就争取抢喝市场“头口水”。
省内最早涉足“倒按揭”研究的资深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也表示,这一问卷调查结果是合理的,基本反映了目前人们对“倒按揭”的认知与接受度。
柴效武对“倒按揭”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说,从调查结果看,“倒按揭”预期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首先,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演进,省内不少地方正在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这必将为以房养老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大量“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成年夫妻、一个小孩)的存在,使晚年养老用资准备已成为非常现实的广泛需求;第三,观念在发生变化,传统代际间的凝聚力弱化,养儿防老已非人们必选的选项,自我养老保障的空间趋大。
当然,“倒按揭”要付诸实施还有不少环节亟待解决。柴效武认为,像房产价值的评估、产权确认及评估办法,老人预期寿命的确定,每期应支付房屋价款即养老款项的计算,运行风险的规避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难点。
为此,他建议,“倒按揭”的实施对象不妨暂时局限于那些拥有自有住宅、经济状况中等、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夫妇家庭,并可在省内选择若干经济较发达、居民收入较高、观念较开放的城市先期进行试点。
(本报杭州5月2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