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万个座的主体育场;8000座的体育馆;数千平方米的健身苑; 5000座的网球馆,都是省内的“第一”。规划设计936亩、总投资超过15个亿的黄龙体育中心,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也是省会杭州的标志性建筑!
但是,规模型体育设施生存的“世界性难题”同样困扰着黄龙体育中心的发展之路。黄龙体育中心从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行以来,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成为国内同行业的典范。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在视察黄龙体育中心后寄语:前景很大,希望很大,做出品牌,多出经验!2005年12月,黄龙体育中心被评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十大体育场”之一。
创业难,守业更难
黄龙的起步,可谓是举步维艰。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区块已规划为体育用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四十多年。
1997年6月12日,在这片原为农舍、农田的粗杂草蒿上,奠基并打下了第一根桩。但资金却成为最大的问题。设计投资超过17亿,而政府财政直接的拨款总计只有4.1亿,这意味着近76%以上的资金缺口,需要体育部门自行解决。
省委、省政府对省体育局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提出了:“除政府拨款解决部分资金外,还需通过合作建设、综合开发、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而后,捐赠建设黄龙体育中心,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从奥运冠军到著名艺人,从高层领导到平民百姓,从之江大地到海外游子,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一砖一瓦、锱铢相积,铸就了今日大业!他们的光辉名字,也因此刻在黄龙的光荣墙上;他们的拳拳爱心,与黄龙的灿烂历程日月同辉!
最后的资金缺口,只能向银行贷款。因此,时至今日,黄龙体育中心依然背负还贷压力:当初贷款一个亿,尚有大部分未能偿还,如今,光是每年的还贷利息就高达数百万元。
黄龙体育中心主任黄圣方介绍,每年黄龙运营成本的支出要超过3800万,除政府每年拨款几百万之外,其余的3000多万元要靠黄龙经营创收来维持和创新发展。目前主体育场建成使用已超过5年,一般说,体育场馆建筑5年小修、10年大修,建造时间越久,维修维护成本也将逐年增加,此外,偿还贷款也是沉重的负担。
要财气,更要人气
黄龙体育中心从建造开始就得到了全省人民的关爱,在建设初期杭州市民还参与了捐资活动。2003年11月,黄龙体育馆前面的空地上建成了700多平方米的健身路径,投入器材40件。随后,2005年1月在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前又建成了1500平方米,器械达50件的健身路径。还有在黄龙中心的广场空地,搭起了免费的篮球广场,面积达500平方米。这些设施都是免费向全社会的群众提供使用的。一些市民还常常到黄龙体育中心放风筝、轮滑,在黄龙享受体育休闲的乐趣。
2001年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第一次登陆浙江。当时的球市极为火爆,几乎场场都有四五万观众,汇成球迷的海洋、掌声的海洋。而当人去场空,留下黄龙上百名员工,通宵达旦地清场劳动。像这样的赛事、演出、展览、表演,黄龙体育中心运行五年来,已经多达几百次,接待近千万人。其中,主体育场足球赛26万人次/年,文艺演出25万人次/年,运动会11万人次/年;体育馆文体活动24万人次/年;包玉刚游泳场接待泳客15万人次/年;黄龙健身20万人次/年;网球、门球、地掷球8万人次/年;此外,还有大型集会、各种展览、趣味活动等不胜枚举。当然,即使是百人规模的小型活动,黄龙人也照样热情接待。而这种赛事的场租费低,从经营角度讲,办得越多亏得越多。
杭州是座旅游城市,黄金周游人多、泊车难。黄龙体育中心在承受巨大安全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主动地配合杭州市政府的要求,把区域道路、广场辟为旅游集散停车场地,让出车位达到3000个,委托保安公司的保安进行现场引导、指挥。黄龙旅游集散中心已成为杭州市交通换乘,方便百姓出行、缓解城市管理压力的重要区域。
抓产业,更抓本业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张发强在2003年视察黄龙时就说过:“体育是主题,非主题也可介入,但要以本体为主,要多搞健康产业和公共设施,因为它可根据市场需要而调整,最终又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黄龙“开发、建设、利用、发展”的批示,根据市场与自身的需要,黄龙体育中心在经营运行中多管齐下。
2005年元宵节,一场冰上体育表演,赢得浙江观众阵阵掌声,这也实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北冰南展”的战略设想。
黄龙体育馆的健身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器械、健身操、动感单车等,也是如火如荼。网球场、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的人气也渐趋火爆。黄龙的运营策略是:让利于民、同城低价。黄龙提出的口号是:您的健康,我们努力的方向。
黄龙的可喜局面,吸引诸多专家、学者,以及学习取经的国际、国内同行、业界人士等慕名纷至沓来。据初步统计,过去的三、四年内就已不计其数。2005年全国体育产业的各路精英,又来到中心,参加了探讨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