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北京奥运, 要吃掉5000吨蔬菜
· “奥运蔬菜”,北京准备好了
· 新品种洋菜“走”进来
· 张宝海:
· 野菜写进奥运菜谱
· 丰富多彩的家族蔬菜
· 芳香调味菜纷纷亮相
· 能生吃的尽量不熟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宝海:
为2008栽种奥运蔬菜
  早上7时30分,驾驶着面包车,带着记者赶往延庆县的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的试验基地——延庆农场。张宝海告诉记者:“今天送西红柿和香芹苗。”

  张宝海1993年调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从事“特菜”的研究工作。

  风很大,推着人往前走。左边一排排是温室和大棚,右边是还没种菜的白茬地,张宝海说:“这就是我的地盘。”

  地上密密麻麻种着蔬菜。张宝海如数家珍:“这是蕃杏,吃叶子;这是根芹,吃根;这是羽衣甘蓝,富含维生素A和C等;这是百里香,国外调味用的很多。”边说边摘点样品拿给记者,闻一闻,芳香扑鼻。

  在另一间温室,进门就看到一片类似芹菜的植物,从叶子以下部位都被黑色塑料薄膜裹得严严实实。看到记者充满疑问的眼神,张宝海介绍道:“这是软化西芹,是我特地做的试验,用薄膜裹着不见光,它的叶柄吃起来口感会非常脆,在国内也是首次栽培。”

  7个温室,10个大棚,张宝海每个都得细心地观察里面种植的蔬菜品种,并拍照记录,拿回去和之前的资料对比,眨眼工夫就到了中午。    

  “特菜”是“名、特、优、新”蔬菜的简称。

  从1996年起,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就在延庆进行“特菜”栽培试验。从此,张宝海就每个星期都去延庆农场查看,风雨无阻。

  2004年的冬天,张宝海按例赶到农场检查。那天风很大,天气特别冷。走到半路上,张宝海发现,汽车水箱漏水了,只好停车加水。往常1个半小时的路程,这天走了4个小时,回到单位,天都黑了。“差点就回不来了。”他笑着回忆道。

  每逢星期三上午9时多,农场的工人习惯地打开铁门,因为他们知道张宝海一定这个时候到农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风沙漫天。“只要不下刀子,就去看我的菜。”

  由于工作的需要,张宝海经常出差,到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考察蔬菜种植情况。每到一个地方,张宝海最爱逛的就是当地的菜市场。

  2005年在广西出差时,张宝海在农贸市场上看到了几种没见过的蔬菜,立刻买了一些回到宾馆,拿漱口杯泡着,天天当宝贝似的照顾。办完了公事,急急忙忙裹上塑料薄膜,坐飞机带回到北京,马上进行培育,填补了研究中心的一项空白。

  用相机把蔬菜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渐渐地,张宝海喜欢上了摄影。他相机不离身,走哪拍哪。“不过我拍的多是花花草草,这是职业病。”他感叹道。

  (据《北京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