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5月5日电 (记者 葛秋芳)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宇宙反复诞生和毁灭的“轮回”模式,可能解决宇宙常数比理论预期值小得多的问题,解释宇宙中的物质为什么能够存在。
宇宙在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诞生,以后一直在膨胀。观测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正在加快,这表明宇宙中存在一种排斥力,它能够对抗万有引力,使空间膨胀、星系相互远离。科学家用宇宙常数来代表这种排斥力。
根据量子理论,真空并不是完全的虚无,它也拥有能量,称为真空零点能,正是这种能量提供了宇宙常数的排斥力。但是,理论计算出的宇宙常数很大,比实际观测到的宇宙常数大10的120次方倍。
也就是说,理论上宇宙中应当存在极强的排斥力,使粒子根本无法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更不要说恒星、行星和生命。宇宙常数理论值与观测值的巨大差异,是困扰物理学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为什么能够存在。曾有人提出宇宙常数会随着宇宙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小,但计算结果显示,宇宙常数从理论值缩小到观测值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宇宙的年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保罗·斯坦哈特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尔·图罗克共同提出新观点认为,宇宙并不是只存在了一次,而是处在大爆炸(诞生)与大坍塌(毁灭)的不断循环过程中,每经历一次循环,宇宙常数都会缩小。
斯坦哈特和图罗克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宇宙诞生和毁灭的每个循环大约会持续1万亿年。每次大爆炸发生时,宇宙中的物质量和辐射量都会“重置”,但宇宙常数不会重置,而是在多个循环中通过一系列量子转换逐渐减小。由于宇宙的这种“轮回”是无限的,宇宙常数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缩小到目前的数值。
两位科学家说,他们的这一理论是可以检验的。根据预测,大爆炸使空间中产生引力波,真空零点能的衰减则会产生新型基本粒子。通过探测引力波和这类基本粒子,与理论预期的情况对比,可能检验循环宇宙模型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