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温州资讯
3  4  
PDF 版
· 走进半岛新时代
· 喜悦与期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走进半岛新时代
□ 陈志华 黄武锋 谢芳
  洞头孤岛历史的结束,意味着半岛历史的崭新开始。

  正是这条气势磅礴的堤坝,将洞头和温州市区紧紧连在一起。这一连,不仅唤醒了渔家人千百年的“靠岸梦”,更引发了平静多年的海岛持续不断的半岛效应,深水港、石化基地等项目的纷纷上马。这个一直以温州“后花园”为定位的海岛县,一下子跃入温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沿。

  “随着灵霓海堤的建成通车,洞头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洞头的崛起将指日可待。”洞头县委书记任玉明说。

  半岛发展机遇凸显

  温州的版图犹如一只狮子,洞头正是狮子欲张开的爪。在沉睡了多年后,狮子开始舞起了利爪。

  潮起潮落,斗转星移。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间,洞头县纵横捭阖,移山填海,从实施“三兴战略”(渔业兴县、旅游兴县、科教兴县),到落实“四大举措”(构筑大交通、实施大渔业、启动大旅游、发展大经济),到建设“三个洞头”(信用洞头、绿色洞头、数字洞头),到发展“三港经济”(深水港、中心渔港、国际航空港),到启动“海上崛起345战略”,洞头县不断契合着新定位,演绎着新内涵,海岛上下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沧海变桑田”的巨变。2005年,洞头县实现生产总值18.7亿元,同比增长15.2%。

  从实施“612工程”,到“十大亿元工程”、“百项重大建设”,到“百项百亿工程”,洞头县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年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22.57亿元,相当于过去洞头50年建设资金总和。

  从五岛连桥的建成通车,到大小门岛连桥工程的合龙,以及环岛公路的穿山过海,洞头县的公路里程由过去的75公里延长到现在的170多公里。如今,“浅滩东向接线公路”即将建成,疏港高速公路、进港铁路都已提上议事日程,大陆引水工程去年通过了省发改委审批。如果一切顺利,最快两年,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以及十几万洞头百姓,就能用上珊溪水库的清水了。110KV的输变电工程以及数个风力发电项目也即将启动建设,这将大大缓解海岛水电资源短缺的现状……不久的将来,洞头诸岛都将接受温州大都市圈的辐射。

  临港工业雏形初现

  洞头拥有丰富的海岛海洋资源,特别是深水岸线27公里以上,可建近百个1万~20万吨级深水泊位。在此规划建设临港工业区,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

  2004年10月,温州港状元岙深水港区正式开工,标志着温州港从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战略性转变。

  状元岙是洞头县元觉乡的政府所在地,处于洞头“五岛相连”的中心位置,是温州市总体规划的5大港区之一、温州港重点发展的深水港区,以承担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这里可用的深水岸线达10公里以上,有水深15米的天然航道,且距国际航道仅30公里,15万吨级巨轮可全天候通航靠泊,第五、六代集装箱均可全天候进出。20万吨以上可候潮进港。近期建设2个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年吞吐量50万标箱。

  实际上,在洞头长达331公里的海岸线中,深水岸线共有27公里,可建近百个1万~20万吨级深水泊位。正是因为如此丰厚的海洋资源,当温州依托半岛工程,把河口港变深水海港,对瓯江口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时,洞头理所应当地扮演起“先锋”角色。

  而在状元岙的西北方向,离东海油田勘探最近点仅10多公里的大小门岛,一个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崛起,并已吸引华电能源、中油沥青厂等大型企业的加盟,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常温高压液化气中转储运站。去年,石化基地实现产值55亿元。

  温州是石化产品的一大消费市场。据统计,温州年需各类石化原材料400万吨,其中需要各类合成材料近300万吨。随着制鞋业、合成革的发展,温州已经成为聚醚多元醇、乙二酸等有机原料的国内最集中的消费地区。预计到2010年,所需各类石化原材料700万吨。面对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具有各项优势的大小门岛成为温州石化基地也就理所当然。

  大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为3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在小门岛北侧区域,规划面积1.56平方公里,主要以化工新材料、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生产为主。目前,已引进大型石化企业投资建设,建成小门岛石化工业1.6平方公里起步区,启动投资项目21项,初步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温州石化工业产业区。

  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海岛地理、交通等先天因素制约,洞头的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小、散状态。近几年来,洞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温州半岛工程开工、状元岙深水港区建设等契机,向海要地,对接半岛,迅速在洞头的版图上崛起了海洋科技基地、南塘水产品加工基地、杨文(综合)工业基地、花岗岩加工基地和石化工业基地等5个“块状经济”。

  到目前为止,杨文工业基地已有进驻企业28家,11家企业投入生产。南塘水产品加工基地,已有15家企业注册登记。海洋科技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浙江诚意药业为龙头的医药行业。花岗岩加工基地,将整合现有的11家花岗岩加工企业,并将形成以豪大花岗岩集团为龙头的行业链。小门石化基地,已被列入温州石化基地统一建设。

  特色工业基地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温州东启汽车零部件公司进驻前,产值一直在2000万~3000万元之间徘徊。进驻后第一年,产值迅速从20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多万元,明年有望突破1个亿。宏达海藻加工厂,也由进区前的7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200多万元。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直接走向了规模化经营。洞头振兴汽配厂迅速从一家单方面给人加工配件,发展到走联合加工之路,还填补了县内产业空白。一批像华厦阀门、罗米科技、柏莱服饰等行业的引入,不仅扩大了出口配额,还提升了工业整体水平。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洞头的5个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水产品加工、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电子电器等为主的海洋特色产业。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洞头以“岛奇、礁美、滩佳、洞幽、鱼丰、鸟多”著称,富有“海外桃源别有天”的意境。岛上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3摄氏度。洞头旅游资源丰富,有7大景区、400多个景点,是一个集绝壁奇礁、海上运动、渔乡风情于一体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作为我省唯一一个以县冠名的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洞头号称“百岛之县”,是东海之滨一道迷人的蓝色风景线。它与雁荡山、楠溪江构成温州“山——江——海”的旅游“金三角”。海岛无处不景,拥有半屏山、仙叠岩、大瞿、竹屿、大门、海中湖、东沙等7大景区、300多个景点。但一直以来,交通瓶颈的制约和配套设施的滞后,是洞头旅游业“成长的烦恼”。

  在喜迎半岛通车历史性时刻,众多商家也纷纷抓住洞头无穷的蓝色魅力,投资洞头旅游业。三盘准四星级宾馆、洞头国际大酒店等中高档星级宾馆和休闲娱乐中心的开工建设,一改洞头无星级宾馆的历史,极大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真正与雁荡山、楠溪江遥相呼应,融入“山、江、海”旅游“金三角”。

  在成功推出“神州海上第一屏”和“海霞军事主题公园”两个品牌之后,洞头县又整合传统景区,建设望海楼工程,不断完善旅游“六要素”。相继推出了“渔家村落”、“当一天渔民”和温州市首个无人岛——竹屿岛开发项目。并利用刚刚投入的人工鱼礁,组成一支由40艘船组成的垂钓队,充分让市民享受蓝天、碧海和阳光。渔农不再是单一地以“渔”为生,继而转向了更为广泛的休闲渔业、海洋产业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批颇具海岛特色的村庄整治、旧村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洞头渔民也开始了由“岛民”向“市民”的转变。

  洞头崛起海上都市

  昔日孤悬海上,地处一隅;今朝陆岛相连,半岛梦圆。千百年来漂浮于海上的洞头,从未像今天这样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

  ——推进“三大转型”。抓住洞头区位空间结构历史性变革的契机,实现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型,渔农村向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转型。

  ——建设“四个半岛”。加快产业规模壮大和层次提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力建设“实力半岛”;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创建高效政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努力建设“活力半岛”;加快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品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海洋文化发展,着力建设“魅力半岛”;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致力建设“和谐半岛”。

  ——实施“五大举措”。融入大都市,利用洞头在温州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城市建设,陆岛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成温州的滨海港口新区;构建大通道,以深水港口为龙头,加快推进疏港高速通道和进港铁路建设,使洞头成为温州乃至浙南、闽东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开发大港口,加快建设状元岙港区、小门岛港区,确立温州港的主体地位;打造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临港大产业、滨海大旅游、海洋大渔业;建设大文化,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争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毋庸置疑,陆岛相连必将使温州城市的触角伸向蔚蓝的大海,城市的发展也将由“瓯江时代”迈向“东海时代”,由滨江城市迈向滨海城市。一座背靠大陆、面向大海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将在东海之滨崛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