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健康人生
3  4  
PDF 版
· 你的基因,你测了没有
· 基因检测 什么东东
· 带着感情下病房 想着患者开处方
· 谁能查?查什么? 怎么查?
· 基因检测 遍地开花
· 口臭、口腔溃疡会诊活动
· 检查有风险 入测须谨慎
· “基丝”故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包测包治百病?一根救命稻草?
你的基因,你测了没有
专家观点:有点神奇;有些益处;有些限制;有点误区
  “我刚做过基因检测,对肺癌没有易感基因。看来只管抽烟就是了!”40岁出头的杭州市民曾先生现在终于给自己抽烟找到了足够的“理由”。像陈先生这样,通过基因检测来预知自己是否易得某些疾病的人,如今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已越来越多……。半年前,当我国首个“基因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科正式开放时,有关专家从没有想过会这样火!仅仅半年时间,这个基因门诊名声大振,引来了大量基因 “基丝”。而且,就像基因裂变,基因门诊在国内遍地开花。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包测包治百病的标杆,一根无所不能的救命稻草!

  基因检测究竟有多神奇?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人的健康起到作用?专家的观点是:有点神奇;有些益处;有些限制;有点误区。

  昨天一早,在去年十月份开张的我国首个基因门诊——浙医一院基因门诊,我们看到,当日挂号已经全满了,服务台边还坐着一位因挂不上号而懊恼的先生。据该门诊负责人、浙江大学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祁鸣教授介绍,基因检测确实有神奇之处,它可以发现某人具有哪些疾病的患病倾向,并能分析其未来患这些疾病的风险即可能性。祁鸣说,人体基因组内含有2万到2.5万个基因,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其中找到了1000多种与疾病相关联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如癌症、心脏病、高血压、 中风、糖尿病、哮喘、精神性疾病、老年痴呆等许多常见病,就是由易感基因在外界环境因素诱导下引发的。

  “基因门诊”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一是患者临床病症已经确诊的,通过检测可以知道该种疾病是否有家族遗传风险,提醒家族其他人注意,提早预防;二是还无法确诊的,可以提供检测最终确诊。“我接触过的病人,大部分都是适合做基因检测的。其中有一对年轻的父母来找过我,孩子一出生就有病,他们希望能再生个健康的宝宝,但又担心这病会遗传,就来这里做检测,结果发现他们有家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史。”祁鸣说。“但是,基因检测并不是万能的,有不少限制。而且,即使通过检测发现某人对某些疾病有易感基因,也只表示其患病几率高,并不代表着疾病肯定会发生;另一方面,即使没有一个某个疾病的易感基因,也不能对疾病放松警惕,因为辐射、化学、药物、污染、生活习惯等特定的内外环境的作用,可造成基因的损伤或突变,从而诱发某些疾病。”

  正因为基因检测“新奇”,尽管很多人并不了解,仅有的认识也只是从报纸等媒体上获得的,相当一部分人显然对基因检测认识存在着误区,有的人将它当成了救命稻草,以为可以包测包治百病。一对深圳的父女,专程赶到浙医一院基因门诊,说是女儿得了神经纤维瘤,做了多次手术都没有办法治愈,希望基因门诊治好她的病。更有的患者,只是得了胃病,竟然也跑到了基因门诊求治。“当然,基因门诊无法治疗神经纤维瘤,但可以通过定期检测了解病情进展,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至于胃病,则是爱莫能助了,只能转到相关科室治疗。”祁鸣如此解释。

  确实,基因门诊做不到包测包治百病的,目前包括浙医一院在内的国内众多的基因门诊,开诊的都是一些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基因检测。有些基因检测项目,专家们正在研究设计中。如有患者询问自己是否有皮肤鱼鳞病的易感基因,因为祁鸣教授此前没有接触过此类检测,因此现在他正在设计检测,期望可以尽快推出,帮助那位患者完成检测。

  作为充满神奇奥妙的一个全新科技手段,很多城市居民对基因测病治病有强烈的向往,基因检测受到高度追捧。对此,有关专家提醒,基因技术尚处于早期,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未完成,基因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出想象。基因检测到底会带来什么,现在谁也无法预料。“单纯从这项技术来说,很多研究生物技术的人都可以做基因检测,但要真正应用到临床上,就不单单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这么简单了,还需要掌握很多其他学问。”祁鸣说:“因此,把自己的健康押注于基因检测和治疗,显然是不恰当的。”

  此外,专家还提醒,基因检测出来的易感基因不等于致病基因,大多数疾病来自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高精尖的检测结果固然可给人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带来福音,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更为重要。人们可以据此改变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医疗保健,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防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