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首届西施文化节举行
· 广交会摊位“一席难求”更需防骗
· 社会各界纷纷帮受损农民出主意
· 永葆政法队伍 “四个忠于”政治本色
· 废弃砖窑成景区
· 山东一企业家 喜入萧山“村籍”
·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采访活动启动
· 呵护好人
· 创新取决于人才
· 象山九百村干部 有了财政工资卡
· 秀洲探索农村畜禽污染治理新模式
· 西湖区六万农民当上股东
· 治理商业贿赂 省卫生厅公布 举报电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创新取决于人才
——关于自主创新的思考之人才篇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没错,这句流行语反映的正是一个最浅显不过的道理: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没有了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

  自主创新,更是如此。一切创新活动,都取决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对此,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颜新深有感触。他说:“没有中科院的高水平专家,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地处天台的“银象”公司,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人员一起,对天然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生产工艺进行攻关,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公司也成为全球最大的乳酸链球菌素制造商。

  然而,浙江的人才“家底”其实并不殷实。虽然各类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超过360万,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已经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但是,院士、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明显短缺。而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明显不足,外向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

  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企业中更为明显。调查表明,我省1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

  这就带来了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浙江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破解人才匮乏困境势在必行。(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对于我省而言,受地域条件等环境的影响,要将人才直接招入麾下很难,因此“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委托开发、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更为可行,这也是我省长期来引进和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这种人才引进方式的不足之处,最关键的就是引进人才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单纯的项目服务为主,合作规模偏小,合作不够紧密,往往是项目一完成人才就“飞”走。

  于是,2003年以来一种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开始在我省出现,那就是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在我省建立分支研究机构,或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高技术项目,由此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省累计引进共建了近300家创新载体。大院名校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引进了3200多名省外技术人员,其中博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员2300多名,这一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省原有省属科研院所的人才总量。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周海梦教授就是我省引进的优秀人才之一。来嘉兴之前,他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当清华大学领导告诉他打算在嘉兴建一个研究院,希望他能出任院长时,他二话不说就到了嘉兴,同时还引来了30名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他本人也成了我省首批特级专家。

  “要是在以往,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来嘉兴这样一个地级市。”周海梦说,之所以当初愿意来嘉兴,就是因为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样一个很好的创新载体。不仅如此,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落户,还吸引了中科院下属的10多个研究所先后进驻,并吸引了乌克兰科学院前来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由此引来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常驻嘉兴。

  如今,还有更好的消息传来。3月初,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浙江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引进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力争到2010年使全省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10万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快速增长,分别达到150万人和100万人。同时,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比例大幅度上升,初步建成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人才优势省份。

  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激动人心。人们有理由相信,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将最终支撑起浙江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美好明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