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制造业领域竞争趋向白热化截然不同,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门槛重重。
刘志彪教授举例说,交通、流通、融通、通讯这“四通”部门,都是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垄断经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仍占60%左右,大大高于工业。服务业44个大行业中,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5个行业外,其他39个行业国有投资都占50%以上,其中20多个行业更高达90%以上。
此外,由于服务业一直被视为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部门,因而长期遭受“政策歧视”,在产业用地、水电气、通讯的收费标准方面都要高于工业。为此,江苏省去年就出台文件,规定2006年起商业用电价格将由每度0.899元下调至0.862元,部分重点大型商业企业的照明用电按普通工业用电每度0.735元的价格执行。类似的调整有待大范围展开。
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眼下服务业的升温在一些地区演变为一哄而上的“运动”,“服务业高地”成了各地竞相追逐的目标。仅仅在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就有60多个,而德国却仅有30个物流园区。
许多地方政府都清楚,将生产制造环节由制造基地来承担,往往意味着把污染、劳资纠纷等转移出去,收获的则是高端产业环节所带来的丰厚税收。然而,有的地方并未充分考虑,当地是否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相关产品都能进入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这些基地的建设?
“地方政府从各地利益考虑,谁都认为自己的产业是必要的,但从区域整体来看未必合理。”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说,“重复建设的背后是行政分割造成的城市功能趋同,在区域经济中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这种“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的盲目投资正是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所应竭力避免的。
(本报综合新华社、《半月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