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9年村党支部书记朱重庆带领群众办起萧山第一家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起,航民村人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就越走越宽广。20多年前,航民村就依靠发展工业,成为浙江“首富村”。2005年,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9.64亿元,利润1亿元,上交税收近亿元。航民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人均收入超两万、家家户户住别墅、用电用水都补贴、大米凭票领、考上大学报学费、消遣娱乐有去处、老人能拿养老金……这就是航民村人生活的生动写照。然而,看似啥都不缺的航民人却在思考着许多新问题。
希望集体经济得到更多支持
——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
“希望集体经济得到更多支持!”航民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朱重庆说。创业多年来,他最大的体会就是,航民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实力雄厚的集体经济。“村里靠聪明才智发家致富的不会超过10%,其余90%的人要富裕一定要靠集体”,他说。宽阔的道路,漂亮的绿地花园,整洁的河道,科学的村庄规划,全体村民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还有各种生活福利,航民村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的。每年航民集团的收入使用总是“三七开”——三成用于村里的公用事业等建设,剩下七成投入再发展。去年,航民村投入到周边山体绿化、旧村改造、拓宽道路、新建休闲中心和篮球场等的资金达到三四千万元。
为了航民村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继续领跑、发挥示范作用,朱重庆认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才能提供充沛的建设动力。一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二是广觅良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他说:“航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会错,也希望大家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最需要的是学习和提高
——航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建飞
从仓库保管员到车间主任,再到生产经营部经理,周建飞在航民的企业工作了16年。去年,被提拔到公司的重要岗位,让36岁的他猛然感到,航民村像一个短跑选手,当下正站在新的起跑线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近几年航民村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迈着步子,不温不火,照朱重庆的话说,“稳健有余,闯劲不足”。去年,陆续有一些年富力强的干部被提拔起来,周建飞就是其中一个。“航民是老典型,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或是发展太慢,总有一天要被人超过。”周建飞分析说,航民现在不缺钱,不缺政策,不缺领导支持,但是发展并非没有“瓶颈”——管理层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以前,航民村的企业规模小,靠邻里感情、吃苦精神和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维系,现在航民村有企业20多家,职工上万人,如果还是采取老一套的管理方式,怎么行?
周建飞是高中学历。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习与提高。虽然工作很忙,但他还去学英语,旁听浙大的MBA班。他建议,村里应该选送一批骨干到高校或外地先进单位培训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磨刀不误砍柴工。
村民职工都能说普通话就好了
——航民村引进的管理学硕士李军晓
外来人看航民,视角独特。在河南平顶山人李军晓看来,现在外来人才融入航民村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了。去年,在杭州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这位福州大学的管理学硕士与朱重庆相谈甚欢,便来到航民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开放度很高,有着巨大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各方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为其所用。”李军晓说。他与十多位航民村从外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交流过,大家一致认为,航民村对外来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收入不说,就是住所的安排也煞费苦心。不仅配备空调、电话、电视,还拉好了网线。今年6月,专门为外来人才建造的2.7万平方米职工宿舍和住宅就要入住。但是,语言环境不佳却是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李军晓认为,愿不愿意说普通话,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度的体现。现在,航民村和集团公司领导层的会议几乎都用普通话,尤其是在有外地员工的场合。李军晓在集团总部时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困难了,但是到了分公司或是与村民交流就吃力了。人家满口的萧山土话,让李军晓常常一头雾水。因此,他笑着说出对航民的愿望:“村民、职工都能说普通话就好了。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才为航民所用,为航民的新农村建设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