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新闻周刊·民间
3  
PDF 版
· 就像老农 面对白菜
· 专家学者呼吁:正视民工的知识需求
· 榜样力量:触发群体的潜在渴求
· 19岁的民工辞职读小学
· 19岁的小学一年级新生
· 最后的“竹海飞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专家学者呼吁:正视民工的知识需求
  孙路春更像是一个城市“另类”。接触过他的当地媒体记者认为,“孙路春并不仅仅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更渴望融入——被承认。他们在城市站住了脚,希望完全被城市接纳和尊重。”显然,知识是获取“身份”的首要通行证。

  但在生存压力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和残酷的今天,不少人质疑孙路春的选择是否明智:很难想象若干年之后即使拿到一张初中文凭却青春不再的他能否找到不错的工作。

  炎黄学校校长张克琳一语道破目前农民工求学的尴尬:很多缺乏基本知识的农民工自己跑进城市打工挣钱,他们本该到一些职业学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后获得技能。但是他们根本听不懂也接受不了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课程。“中间缺少一个过渡。如果都按照孙路春的办法,按部就班读完小学和初中,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及职业技术培训学院院长罗骥坦言,目前城市里的培训和成人教育机构的确缺少这种“过渡”,很多机构重在赢利,并且偏重理论,对这些农民工来说太高深也不实用,缺少针对性。“可以考虑政府投入,与教育机构携手做一些知识普及工作,比如扫盲班、成人中小学班、提高班等等,把农民工吸纳进来。随着城市的扩张,这部分人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强烈。”

  农村基层教育体系中并非没有扫盲班和小学提高班。昆明市嵩明县教育局局长李高认为,当前最可行的方式可能还是让急需求学的农民工返回家乡,接受当地扫盲和小学教育,这样就不会耗费太高昂的成本。但城市中应该尽快建立有关的“中间机构”,最好依托社区兴建“成人学校”,社区可以准确统计农民工务工和知识技能情况,之后委托教育机构义务为他们扫盲和传授知识,作为基层教育部门“两基”工作的延伸。

  “孙路春提醒我们,这部分人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城市不能再置若罔闻了,应该出台相应举措——这是对农民工的尊重,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需要。”罗骥说。

  本报整合《中国社会报》等媒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