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同时,加快拆除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樊篱”,已有35个县(市)实行了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全省全面实行无“证卡”就业制度,从而进一步营造了城乡公平就业的环境。
许多农民已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据统计,两年来,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5万人,其中转移就业83万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从2000年的52%提高到去年的67%。
大量农民转移就业,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我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模式脱颖而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十五”期间每年新增投资额120亿元以上;千余家企业积极“走出去”,跨区域经营土地、水面上千万亩。同时,全省涌现出了876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599万户、联结基地1984万亩,从而推动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为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我省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致富帮扶”等工程,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区域协作力度。“十五”期间,省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达336亿元;共下山迁移农户6.3万户,20多万农民走出深山求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居住环境变美了
随着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改变“脏、乱、散、差”的生活居住环境。
村庄整治是千家万户都想办、一家一户办不了、每家每户都受益的事。为此,我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以中心村建设作为重点,推进人口和居住地适当集中,从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各地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台州市根据村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采取拆建、合并组建、保护复建等形式;义乌市采取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环境整治等形式;天台、余姚、仙居等不少地方则把村庄整治与下山移民、异地安置紧密结合起来……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了:缺资金,企业捐点、自己筹点;缺物资,把自家的建筑材料拿出来;缺劳力,男女老少一起上。据统计,3年来,全省完成5060个村的环境整治、480个示范村建设的任务,共投入资金41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村集体、农户和社会投入各占三分之一。
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农村新社区开始在全省各地涌现出来。在示范村中,垃圾“天天清”了,不再满目脏乱、蚊蝇乱飞;房前屋后臭气逼人的露天粪缸拆除了,新装的抽水马桶让农民告别了如厕的尴尬;农户用上了煤气灶或沼气灶,改变了千百年来“灶房”的烟熏火燎;危房、旧房拆除了,图书室、小公园建起来了,平整的水泥村道两旁新农舍错落有致……
在嘉兴市余新镇金星村,许多村民开始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健康生活:早上到新建的小公园里晨练;晚上沿着疏浚一新的小河散步,或到图书馆看书、上茶室喝茶聊天……村民张荣耀说,我们这儿虽比不上城里热闹,但城里的许多好东西村里都有。环境好起来了,住着真惬意,现在叫我搬到城里住还不乐意呢。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农民享受服务多起来了
让农民更高兴的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这些过去城市居民享受的“专利”,如今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享有。
我省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其中,许多做法全国领先——
低收入农户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温岭市箬横镇的梁冬方因患尿毒症,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民政部门为他办理了“低保”。如今,他和全省50多万低收入农民一样,每月拿到了116元的保障金。
慈溪市宗汉街道百两村村民陆友法的土地被征用了,但他笑着说:政府给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年老后每月可领基本生活保障金。据了解,我省每个市县都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有180万人参加了这一保障,其中有60万人开始领取每月200至300元的保障金。
农民工也可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萧山、绍兴等10多个县(市、区)已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全覆盖。
为让农民有病就医、看得起病,我省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有八成多农民参加了保险。省里规定统筹标准每人每年30元,是国家规定的3倍,去年实际筹资人均高达60多元。据介绍,到2007年,全省所有县都要建立这一制度。去年,我省又作出决定,由政府出钱,每两年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此外,我省还建立了贫困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对农村“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供养率已达91%。
为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省委、省政府从2004年起作出了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近4万名农村工作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农民跑腿,为农民说话,替农民解忧,为农村发展与稳定尽力。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批农村指导员共落实村庄整治建设等扶持项目6万多个,争取扶持资金近11亿元,调处了16万多起矛盾纠纷。不少农民感慨地说: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新的五年,新的征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抢抓新机遇,再创新优势,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跨越,这已成为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浙江的新农村建设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浙江农民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近几年来,我省解决“三农”问题出现了新局面:农口部门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抓农民转移培训、村庄整治等,以更广的视野来谋划新农村建设,力图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约;非农部门则跳进“三农”促统筹,交通部门搞起了农村康庄工程,卫生部门开展了农民健康工程,教育部门实施了城乡教育均衡化……
这一“出”一“进”,反映了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战略——那就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路。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省农办负责人说,“十五”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全省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良好氛围。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农民增收渠道更宽了
“十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4%,去年达到6660元,连续20年位居全国省(区)之首。
作为农业产出仅占全省GDP6.5%的省份,浙江农民收入缘何如此之高?细分其构成,近八成来自非农产业。答案由此明了: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收渠道宽了,农民收入自然就高了。
“我这一年赚回的钱超过以前在家务农10年的收入。”参加泰顺县组织的农民专项培训后远赴日本务工的赖志西,去年回家过年带回3.5万元,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赖志西正是受惠于我省实施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这项旨在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的工程,为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创造了条件。各地都把农民培训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并为农民提供有效就业信息中介服务。(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