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建筑才能跨越时空,经得起岁月的历炼?
形式美是一个重要因素。标志性建筑必须具备建筑物特有的结构美、雕塑美等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它是城市的眼睛,是一座城市最具风韵的亮点。美目流盼,方可传神动人,由丹麦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堪称造型艺术的经典,它那既像风帆又像打碎的蛋壳的外形,精美而奇巧,征服了全世界的目光。历时182年建成的巴黎圣母院,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庄严和谐,结构严谨,是12世纪流行于法国的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作,曾经让无数的艺术家为之倾倒。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味。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特征构成了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品质,西方将建筑喻为“凝固的音乐,抽象的雕塑,石头的史书”,就是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欣赏和感悟建筑。这种感觉,建筑学上称之为建筑意,是区别于“诗意”、“画意”之外的另一种审美感受。
雄峙于巴黎中心的凯旋门,是拿破仑战胜俄奥联军的纪念性建筑,是为迎接拿破仑凯旋而建造的,它那高大的拱门,精美的浮雕,罗马风格的造型固然优美、雄壮,但站在这座建筑前,我们仿佛能听见马赛曲的回响和拿破仑军队穿越凯旋门的轰隆声。同样,面对埃及金字塔、雅典巴特农神庙、科隆大教堂、罗马斗兽场,我们岂止是在欣赏建筑,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凭吊、兴替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志性建筑是一种文化认同。
审美空间和环境烘托。标志性建筑就像鲜花,同样需要绿叶衬托,需要留出一定的审美距离和审美空间。试想,如果悉尼歌剧院不是建在海上,如果天安门前不是广场,它们怎能成为城市标志?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设计建筑物之前,总是先派一批规划师对周边环境进行长时间考察,如此才创造出香港中银大厦、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传世之作。
悉尼歌剧院附近的一座酒店,因为遮挡了欣赏这座建筑的最佳角度,遭到了澳大利亚人和许多外国游客的强烈抗议,投诉到政府,要求政府出面拆除。我国的许多经典建筑,由于周边环境的破坏,不得不退出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宁波灵桥就是一例。 面对这一切,我们只能祈求:给历史留一些生存空间,给美留一片欣赏视角。
都说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眼睛,但一些城市太像一个为追逐时尚而不惜在自己眼睛上动刀动枪的小姑娘。其实,单眼皮改成双眼皮,双眼皮改成单眼皮,不是越变越靓,而是越变越走样。当城市再造的推土机驶向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当吃了激素的高楼巨厦失控地疯长,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规划师、建筑师、业主,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应该行动起来,不要让我们的城市在复制抄袭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