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福德普赖厄斯小镇离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只有一箭之遥,有着典型的英国田园景色: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横亘着绵延起伏的乡间小路,茅草盖顶的精巧别墅和古朴厚重的中世纪教堂点缀其间……然而,这个经常出现在风光明信片上的英国农村小镇,因为城市与工业的发展,正发生着改变。
城里人抬高了村里的房价
城市富人大举“入侵”乡村是英国农村小镇遭遇的一个主要问题。
据报道,最近一些年来,英国成千上万富裕的城里人热衷在农村购买第二处房产,每到周末就举家“下乡”度假休闲。这种潮流不可避免地哄抬起了乡村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使当地人反而难以在自己居住的土地上购屋置业。
据房地产业内人士估计,仅在英格兰地区,城里人的“第二处房产”就有20多万处,总价值高达700亿美元。在英格兰东部的波特茅斯村,“第二处房产”更是占到当地房屋总数的60%。新经济基金会负责人安德鲁·西姆斯说,“第二处房产”现象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城里的置业者只把他们在乡下的房子当成“另一个窝”,每当要去度假时,他们往往在城里就买好了所需的一应物品和食物,而不是在乡下花钱消费,“最多只是在乡村酒吧里喝点饮料”,对当地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贡献。
不同的声音
英国的城市居民大量进入农村,在一些韩国人眼中,却是好事情。
韩国《农民日报》报道说,西欧的农村荒芜化正在加剧,随着国家城市化、机械化、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外国物美价廉的农产品潮水般涌入,更加剧了农村青年的出走。没有年轻人,就意味着不会有新生儿的出生,直接的后果是农村学校、幼儿园的关门。只有农村孤寡老人在守侯。意大利算欧洲大国,农村人口却只有260万,还没有韩国多(韩国350万),其中65岁的老人就占60%。西班牙从5年前就开始采取吸引和奖励城市居民定居农村的政策。
英国则和其他西欧国家不同,一些城里人自愿回到农村生活,每年增加10万人左右,耕地由他们购买,因而抬高了农地价格。这些城市中产阶层在农村增添住房,当作别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有专门知识和职业的人,他们索性把农业当作主业,成为英国“新农民”。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新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直销市场在过去5年内增长2倍已达到500多处。
乡间服务设施面临竞争
据当地媒体报道,商店、邮局、银行甚至酒吧等大众服务设施的急剧减少是英国农村小镇目前面临的另一主要问题之一,而这种状况是由“大鱼吃小鱼”的所谓现代竞争机制直接造成的。
通常,大银行在购并小银行后会进行重组,关掉那些规模小、赢利少的分理处。此举虽然对银行自身有利,但却影响了村镇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因为这些被关闭的银行分理处多数开在乡间。过去,它们不仅能及时为居民提供服务,还是联系居民们的重要纽带。
另外,英国邮政部门因为亏损,在全国关闭了数千个小邮局,其中多数是村镇邮局。而大型超市也挤垮了当地的小零售商,使人们不得不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购物。公共交通网络的私有化也将小村镇边缘化,给那里众多急需乘车的人带来了出行之忧。
据总部设在伦敦的思想库新经济基金会的统计,英国每天就有一家百货商店关门。在过去10年中,全国银行网点关闭了三分之一。在过去20年中,邮局网点关闭了五分之一。诺尔曼·威尔逊曾在英格兰东部的蒂本翰开了一家邮局,但在最近几年中,当地最后一家学校和乡村小店相继关门,他的邮局也开不下去了。他说:“现在我们这里只有一间酒吧和一所教堂。而在19世纪中叶,这里有7间酒吧、20多家商店和比现在多一倍的居民。”
致力于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慈善组织普伦基特基金会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英国农村有3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100多万人居住的地方既没有汽车,也没有商店。索尔福德普赖厄斯镇的居民斯托克对记者抱怨说:“交通是个大问题。现在公交车很少,车票也很贵,而人们到商店购物和看医生时都需要乘公交车。”
据悉,一些社会活动人士已经在考虑英国农村问题的解决之道。他们帮助村镇食品店摆脱中间人的盘剥,以降低营业成本。还有人呼吁农村居民和那些小零售商借助《反托拉斯法》起诉大型连锁超市。还有人建立起了各种慈善机构,为农民们建造他们能买得起的住房。普伦基特基金会顾问昆廷·福克斯对改善农村的困境颇有信心:“在(农村)社区开展更多企业活动正受到鼓励,这是自给自足的过程,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人们已经开始在为缩小差距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