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自古以来就有“农业为天下之大本”一说,但是如今的韩国却几乎完全城市化了,全国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首尔,只有9%的人口还留在农村。
抽水马桶普及农村
坐飞机经过韩国上空,可以发现城郊的农村已同城市连成一片。在这里生活的农民已告别烧柴、烧炭的历史。用水、用电和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一般传统农村里常见的露天茅厕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抽水马桶,即使是远离村庄的单独农舍也不例外。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粪便化解器”。
生活在农村的韩国人保持着重视家教的传统,不少村子还保留着“乡校”。“乡校”类似于我国儒教创始人孔子为普及农村教育而建立的教育机构,目前韩国仍保留了340多所。在寒暑假期间,“乡校”向孩子们教授“忠、孝、仁、义”等做人的准则。
韩国农村的现代化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村运动”。当时韩国经济起飞,工业迅猛发展,城乡差别却日益突出。为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韩国政府决定将“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农民以秋后向国家卖粮,按比率逐年返还的方式还款。就这样,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油灯变成了电灯。
不过在偏远地区,由于缺乏劳动力,土地贫瘠,还是有一些村落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有些村庄至今仍没能用上电。而且即使在新式村庄里,农民的收入也远远不能和在城市工作的白领相比。因此只有老人还坚持固守在村庄里,年轻人逐渐放弃了这种生活,前往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
公司和村庄结对子
为了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韩国政府动了不少脑筋。过去10年来政府耗资600多亿美元改善农民生活,以加强他们的竞争力,可惜成效不大。政府虽然对进口农产品施加全球最高关税,但本国产品由于生产不集中加上人工成本高,仍是竞争乏力。
为了让农村跟上全社会发展的步伐,韩国目前正探索通过“一社一村”运动,构建企业和乡村、城市与农村的互助互补机制,提高农村的“自生能力”,寻找出一条“相生”、“双赢”之路。所谓“一社一村”,就是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庄建立“姊妹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这项活动自去年6月开展以来,投身支农行动的企业、政府部门和民众团体已达6000多家。
三星集团是参与“一社一村”运动的带头企业之一。目前,三星所属30家公司已与195个村庄建立了“姊妹关系”,仅去年支农资金就达46亿韩元(1美元约合1050韩元)。韩国政府已经把“一社一村”运动纳入农村发展“五年计划”。
农民拿着合同种地
拿着合同种地,这就是韩国农民享受的待遇。和农民签合同的是韩国农协。
农协是韩国最大的行业协会组织,它拥有自己健全的销售网络、大型冷冻保鲜设施以及各种食品加工企业。现在上海超市里销售的韩国柚子茶,就是韩国农协的产品。从1995年开始,韩国农协采取“合同种植”和“合同上市”的办法,包销农民根据合同生产的各种产品。
比如,韩国人消费量很大的辣椒、大蒜和洋葱,在种植之前,农协即与农户根据产地价格协商定价,并确定生产量和质量规格,签订产销合同。在收获后、上市前,如质量合乎要求,农协则先按合同付给农户20%的定金,待全部上市后,按合同付清全部货款。
当然,价格变动也可能导致“合同”失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韩国政府的“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将给农协和农民以一定的补贴。目前该项基金规模每年可达2万亿至3万亿韩元。
外国新娘走进韩国农村
由于传统上男尊女卑的观念,大多数韩国家庭希望生养男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男女比例失调。此外,随着韩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韩国农村的女青年更愿意到大城市寻找伴侣,农村的男性越来越难找对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单身男性们将目光转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韩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村困难小伙子迎娶的是外国新娘。
外国新娘给韩国单身男性解决了婚姻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因为这种涉外婚姻的费用几乎都是由韩国男性出钱,这就导致外国新娘几乎没有选择权。外国新娘大多数在20岁左右,而新郎的年龄往往超过30岁。由于经济地位不同,男女双方在家庭中地位也就不平等。在这样的家庭中,文化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大多数的外国新娘首先要过语言关。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沟通和交流感情,夫妻之间和婆媳之间很容易出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