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让民意领跑决策
· 在乡野村落播下文化种子
· “放心超市” 进山村学校
· 我省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
· 要闻简报
· “儿童彩票”竟然卖到校门口
· 我省国资监督机构 首次聘请法律顾问
· 天上有颗“星” 紧盯乱用地
· 张建昌:令“老外”对中国农业刮目
· 无标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期待与责任·本报记者十五个微型调查之十
在乡野村落播下文化种子
本报记者 陈扬渲 严元俭
  调查主题: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调查对象:

  衢州市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

  执行团长陈家桢    

  截至2月8日,衢州市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正式组建并开展下乡演出刚满3个月。

  艺术团执行团长陈家桢刚开会讨论完演出事项,市经济开发区新新街道彩虹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袁玮红就找来了。“我们那儿外来务工者比较多,虽然成立了‘民工俱乐部’,但还不够,想请你们抽空给我们演一场。”袁主任说。老陈一边答应,一边对记者说:“我们大篷车现在已经有点影响了。艺术团的电话号码对外公布之后,我们接到了几十个电话,很多农民希望能到他们村去演出。”

  从事文化工作30多年,老陈没想到快退休了却突然成了一个大忙人。衢州地处山区,很多地方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有些村民甚至从来没有看过现场文艺演出。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正是为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强烈渴求而组建的纯公益性艺术团体,去年11月启动下乡演出。3个月来,那辆可展开成为90平方米舞台的大篷车穿行于乡野村落。老陈说,到现在我们已演出60多场,大篷车所到之处,农民们燃放烟花爆竹、拉起大红横幅欢迎艺术团,演出时比过节还热闹。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激动地对老陈说,多少年了,我们没有看过文艺演出啊……

  大篷车“一炮打响”,但老陈没觉得太高兴,他心里明白,农民对大篷车的欢迎恰恰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几个月来,艺术团已走遍了衢州二区四县市,今年他们计划演出200场,而衢州有2600多个村,这意味着艺术团至少要连演10多年才能全部跑遍。“10多年才能看到一场演出,农民会满足吗?”老陈反问自己。

  好在农村正在改变。衢州市近年来也把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向村一级转移,这都为农村文化活动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但演出还得送,其重要性在于让大篷车在演出的同时,一路在广袤的乡间大地播下文化的种子。对此老陈有自己的盘算,他看到了一些好苗头。过年前在衢江区尖峰村演出时,工作人员打听到一个在杭州做厨师的村民喜欢唱歌,特意把他请上了舞台。小伙子唱得很投入,完了问能不能再唱一首。台下村民一致叫好,演出气氛非常活跃。

  小湖南镇破石村村民看完演出后,想组建自己的民乐队,老陈打算抽空帮他们把乐队建起来。

  “不但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老陈说,“其实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演给农民看,还要引导农民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农民有了积极性,慢慢就能形成一种长效的活动,这样农村的文化生活自然就红火了。”老陈还打算等时机成熟后,让艺术团走上公司化运作的轨道,让这辆服务农村的大篷车跑得更快些。

  2月9日,山城下起了雪。这一天大篷车开到了大洲镇,千余名群众打着伞在台下观看演出。雪花飘舞之间,一张张笑脸被映衬得分外生动。寒风凛冽,而空气里隐然已有春天的气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