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烟、假酒、冒牌服装、劣质食品、盗版光碟……谈起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性,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检查支队施民伟队长的嗓门立即提高了八度:“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祸害消费者,令人深恶痛绝!”
毫不手软地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将假货销毁,使造假者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无疑是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一度令执法部门头痛的是,在处理假冒伪劣商品的过程中,曾发生极少数群众哄抢的现象。
据了解,“销假”的典型方式除了焚烧,还有填埋。在填埋前,一般先用压路机将光碟、塑料制品等碾碎。但是,如果燃烧或者碾压不充分,就可能发生极少数周边群众前来哄抢残余假货的现象,给正常执法带来被动。“那样的话,不仅‘销假’不彻底,而且现场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包俊告诉记者,这也是此次宁波海关选择“绿色销烟”的考虑之一。
“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哄抢现象已很少见,但是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将为我们的打假带来新的启示。”施民伟说,之所以会有少数群众扑抢假冒伪劣商品,正说明假冒伪劣商品本身也是人类资源的凝结物,应在打假的同时得到妥善处理。
长期关注资源问题的省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副处长屠国富也指出,制假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行为,但是如果打假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由于构成假冒伪劣商品的原材料是一种资源,如果一味地进行烧毁或填埋,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这些原材料资源。
有关人士还指出,假冒伪劣商品必须逐出市场,然而这并不影响其作为资源的属性。假冒伪劣商品一经罚没,财产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已经属于国有资产,不加利用地将其予以销毁,实际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
因此,作为避免资源浪费的“末端治理”方式,绿色销烟与传统的焚烧和填埋法相比,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