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毕昇,走完一生”——两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选驾鹤西去了。在科学殿堂里,他的成就已为人耳熟能详。他说:“做学问未必要与世隔绝,但一定时候必须‘坐怀不乱’”,更是振聋发聩,对做学问、搞艺术、从事创作的人来说启迪良深。
人生不少时候需要“坐怀不乱”,学业更要“坐怀不乱”。这里的“怀”往往指的是名利二字。哲人说:“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也会有所成就;而最强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最后也将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咬定青山,“坐怀不乱”,全身心地去追求某个目标,鲜有不成功的。
显然,过多地追求名利,就会“方寸大乱”。而王选的成就,正是在无数次的“坐怀不乱”中斩获的。王选们之所以“不乱”,正是胸有理想和信念。不像有的人不坐怀即大乱,一遇事就浮躁。王选有一句经典妙语:“科学家如常在电视上出现,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奖,或者得到什么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而一些总是见异思迁又好发誓言的人,常常是“做了寒衣杨柳青,做了夏天水结冰”,结果是“春日夸口千句有,秋天果子一个无”。
从“坐怀不乱”,可以看出王选“上士忘名”的精神境界。学人正正经经地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应该有个底线,不能一味被名缰利索所缚,应少些窃名之举,多创立名之业,力求达到忘名境地。正因为有了这种境界,王选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衣着简朴,但对科研却十分慷慨。这对于那些一有名就沾,一有利便争,“吃亏嗷嗷叫,占巧哈哈笑”的人来说,断乎不可及之。
而在这一点上,靠着哲学理性和坚强意志战胜疾病,一些身心缺陷者种种成功的事例更给我们以启迪。我们想到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但他们都深谙“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之理,以聚焦的精神,以百倍的努力,终成大器,成为大家。
搞科研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做学问是一种坐冷板凳的工作,绝对没有花港观鱼赏景的轻松,也没有平湖秋月品茗的惬意。李政道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这句诗为座右铭;爱因斯坦有一项试验达1001次;“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心扑在事业上,这都是“坐怀不乱”的结晶。这些都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可见异思迁,需要聚精会神,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咀嚼王选的真言,追踪王选事业的足迹,我们可体味“坐怀不乱”的真谛,在学习工作上,在谋事创业中,切不可忘了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