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乔家大院》 背后的 真实故事
文人眼中的商人梦
《乔家大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乔家大院》 背后的 真实故事
本报记者 竺大文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晋中盆地。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占地10642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呈双喜型。整个院落是城堡式建筑,三边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砖墙,结构合理,工艺精细,处处是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绘,形成了一座有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的建筑艺术宝库,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乔家大院》

  背后的

  真实故事

  本报记者 竺大文

  去过山西祁县的人,都不免会惊讶,在这个看似平淡的县城里,居然有乔家大院这么一座庞大而且精美的建筑。这个院子是怎么来的,谁建造了它,生活在其中的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后人现在又去了哪里?

  同时推出的长篇小说和电视剧《乔家大院》,正是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段起伏跌宕的故事。不过,小说也好,电视剧也罢,既然是艺术作品,总包含了许多想像的成分。读完看完之后,我们的一部分疑问得到了满足,另一部分的好奇心却不仅没有解开,反而变得更加强烈。

  抱着这样的心情,记者采访了乔家后人,了解作品之外乔家真实的故事以及小说和电视剧的由来。    

  乔燕和,从创业的乔贵发往下排,是乔家的第7代了。她现在是这个人丁兴旺的家族的召集人。她笑着说,有人说乔家后裔都跑到国外去了,完全是误传。不过,从她父亲这辈起,大多数家人都离开了山西,倒是事实。

  小说和电视剧里的乔致庸是她的爷爷的爷爷,用的就是真实的名字。他管理家族产业的时候,也是整个家族最盛的时期,他活了90岁。乔致庸又是乔贵发的孙子。乔家富了6代,家业的掌控大权的传递很有意思,一直是隔着一辈的。乔贵发老人有三个儿子,但他看重孙子的能力,大权交给乔致庸。乔致庸的儿子是“景”字辈,他又看中了他的孙子,于是把家业交给了乔燕和的爷爷乔映霞。

  乔映霞是这个家族产业的最后一个实际的掌管者。这之后,国家动荡,乔家的产业也逐步衰退,晚年的乔映霞在北京,一直和乔燕和一家住在一起。乔燕和清楚地记得,这个爷爷很开通、洋派,他去世的时间正好是自己13岁的生日。

  乔家大院的兴旺时期,里面住着乔氏三代60余口,佣仆250多人,还有私塾教师、账房职员等。1938年,日军进入祁县,乔氏一家为躲避战火,举家离去,到京、津一带避难。乔燕和就是在天津出生的。

  乔家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当初乔致庸就很有这方面的长远眼光。他11个孙子辈中,除三人仍经营族业外,其余既不从事别的商业活动也没有从政,就以股本分成,而把相当多的部分作为教育经费。到玄孙一代,20个子女中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和12个大学生。再接下来,以乔燕和这一支的兄弟姐妹来说,有做翻译的,医生的,商场经理的,都在各行各业拥有着自己的事业。现在,整个家族的大部分成员都生活在北京。

  对于乔燕和来说,她对大院的感情是复杂的。经历了种种的风风雨雨,使得她迟至1990年,才随父亲乔铁民第一次回到了象征着家族荣誉的乔家大院。对她父亲来说,从抗战期间逃离家乡算起,其间也已经相隔了50多年。

  这以后,她常常回到祁县,回到大院。不过,她对第一次回乡记忆犹新。她说,走进大院,感觉一切都那么庄重、威严,还有一些神秘。和原来想像的大不一样。差不多就从那时候起,她有了想把乔家大院和曾经生活在大院里的先辈的历史,用某种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想法。

  乔燕和说,家族里的许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她的父亲。父亲当年在乔家民俗博物馆里,还题了三个字“故乡情”。乔铁民原先在北京当教师,身体一直不太好,凉的、硬的东西都不能吃。但回到故乡后,他变得神采奕奕,乔燕和跟着他跑了许多地方。

  但把想法付诸现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乔燕和接触了许多作者、导演、制片人。而在3年前,她终于把计划具体地落实下来。她说,她和现在的创作者们合作很愉快,而且一直觉得这里面的许多事情,让人觉得特别有缘,比如她当初和某人谈这个计划,以后绕了一大圈,居然还是这个人来参与这个项目的完成。事实上,在拍摄期间,导演、主要演员都发生了更换。让人遗憾的是,她的父亲1993年已经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乔燕和退休前是北京北方昆曲剧院的花旦演员。现在仍然在带徒弟教戏。她说,家族里从事文艺工作的就她一个。她入这一行也是挺偶然的。那天她带着弟妹去西单看电影《天仙配》,看见有昆剧团在招学生。当时,她的数学特别差,看见数学考试就发怵。她想,当演员唱戏,可以避开数学了。电影也不看了,把弟妹安顿在附近,马上跑去报名考试。实际上,当时考试都快结束了,但她偏偏被“昆曲大王”韩世昌先生看中了,收为入室弟子。这事当初遭到许多家族成员的反对,还是父亲说,昆曲历史悠久,唱腔典雅,支持她,她才顺利进入昆曲剧院。

  乔燕和说,按封建说法,她是嫁出去的姑娘,不过现在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北京的家族人数太多,有时要商量事情,只好各家派一个代表参加,分别是乔燕和、乔巧生、乔燕骥、乔燕祺、乔燕增。她这个长女就成了家族召集人。不过,在行使家族礼仪时,仍由她的弟弟来代表。在家族里,她又是惟一一个从事文艺工作的,由她来张罗拍电视剧的事情,仿佛真有某种天意。

  1991年,张艺谋在乔家大院拍摄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其实只是借乔家的景。故事是根据苏童的小说改编的,说的是南方的事情。但还是有许多观众误认为是乔家的事情。其实,乔家的家规里面有一条,就是不能纳妾,数代乔家人也都遵循这条原则。所以,电影里那种情节在乔家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但在电视剧里,乔致庸有个红颜知己,而且这还是贯穿全剧的一条重要线索。实际上,这个构思是乔燕和想出来的。现存的乔致庸的史料并不丰富,且主要是从商历程。现在有的历史人物电视剧拍成了,后人因为人物的感情戏,要和创作者打官司。为什么偏偏乔燕和却还愿意往上面添。她说,一方面,她本身就是搞文艺工作的,懂得合理虚构的道理;另外一个方面,对于乔致庸这么个人物来说,他的内心世界肯定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么一种方式,作品就容易深入到他的内心里。

  不过,在采访中,她又一再强调,这不是他们一家一族的事情。而是反映了整个晋商和民族的魂魄。乔家和晋中的曹家、渠家、常家都有联姻,存在亲戚关系。若没有这片土地和人民,就没有这个家族。

  乔家富了6代,打破了常言说的“福不过三代”的规律,可以在乔家的许多做法上得到验证。不准纳妾之类的规矩还只是家规,还有店规,都相当完善。比如说,乔家自己的人可以当东家,却不能当“业务经理”,也就是说,可以请外姓的优秀人才来管理,却不能完全由家族来掌管。另外,像分红、股份制、集团化管理,都已形成,十分先进了,而且居然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特别孱弱的那么一个时期里。

  这些,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有反映,乔燕和说,留给读者们自己去看吧。隔几年,家族的成员会一起去大院聚会,也是对前辈的一种怀念。这个大院,最早在乔贵发的时候还是一个小院,慢慢的,到乔致庸手里才形成了目前的规模。有个院子还没建好,据说是把钱借给慈禧太后买军舰去了。至于乔致庸所以要把院子造成这种规模,按照书里的说法,是和孙子斗气,一定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这固然是创作者的虚构,但未必不符合乔致庸的心态。现在看来,至少他的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