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农民看病更难!”这是当前令9亿农民心忧的一个现实问题。农民们说,“没有健康,哪来小康”。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的医疗困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目前,合作医疗重返农村已近三年,试点效果如何?农村医疗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瞭望新闻周刊》走访了安徽、浙江、四川和河南等地区。
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成并不复杂。按照大多数地区最初的试点政策,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每年国家出1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出10元、农民自己出10元组成基金,在农民生大病时给予适当比例的报销。
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覆盖2.25亿农民,其中有1.6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全国共补偿参合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继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一种新探索。所以,这项政策一出台,就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河南省新乡市委书记连维良说。
在河南卫辉市,记者见到不少来报销药费的农民。八里沟乡农民李合群高兴地说:“这几年,中央越来越关心农民的事了。种地不要钱,良种有补贴,现在看病也能按比例报销,好事一个接一个。听说明年中央再给每个农民增加10块钱的补贴,俺真是打心眼里感激党中央。”
谨防盲目追求参合率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一些反映,由于地方领导追求政绩,在少数地区出现了盲目追求参合率、一哄而上的苗头,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民参合率达到102%的荒唐事。
虽然皖浙川豫四省卫生主管部门未将参合率作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但一些基层干部说,在上级的各种检查、调研中,参合率都是一个“领导们很关心的问题”;在上级的各种文件和材料中,参合率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无形中在基层形成一种以参合率为目标的“新农合”评价机制。
一些基层卫生干部说,上级盲目要求参合率,底下就会胡作非为凑任务。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对高参合率的要求,少数基层单位以替农民交钱的方法来提高参合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县一级领导的政绩观,”浙江省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副处长徐润龙认为,“新农合”以县为单位开展试点,如果县领导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循序渐进,不给基层卫生部门压指标,基层卫生部门就有时间充分地研究“新农合”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积累经验,探索出一套比较适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法,确保“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农民为何舍近求远
据了解,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随着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农合”制度的经济支撑将会进一步稳固。
但是,“新农合”的长期稳定运行,仅仅有经济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四省基层卫生部门反映,乡镇卫生院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层“减压阀”,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既方便费用也低,有利于“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安全运行。但由于缺少医生,庞大的乡镇卫生院系统没有起到缓冲作用,许多农民前往县以上医疗机构就医,“新农合”负担的费用高,农民报销的比例少,“新农合”基金风险不断加大。
按照四省的平均水平,农民在乡镇医院看病费用至少可节约一半,可以多报销20%的医疗费用,农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舍廉求贵,在“新农合”实际运行中依然大量出乡就医?
安徽小岗村农民严宏昌用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一问题:“我的小孙子感冒发烧,需要输液,到乡镇卫生院扎了几针,小孩哭得嗓子都哑了,大人心疼得直流泪,可医生还是找不到小孩的血管,输不上液。没办法只好把小孩带到县医院,每天上午赶车送到县城,晚上赶车回村,大人小孩都辛苦不说,几天下来医药费就是1000多元,由于是门诊,合作医疗一分钱也没有报销。”
合格人才匮乏的隐患
浙江省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副处长徐润龙说,当前农村医疗机构是健全的,在农村基本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但由于缺乏合格的医生,这一庞大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不仅没有被激活,反而陷入了“缺人才-发展缓慢-更缺人才”的怪圈。
安徽省卫生厅统计,全省约有1/4的乡镇卫生院经营困难,设备和技术人才都缺乏,服务能力低,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医疗需求,自身的生存也难以为继。
根据四川省卫生厅的统计,四川全省乡镇卫生院中无专业学历的人员占40%,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仅占9.8%,乡村医生中大专学历为1%,无专业学历的为72.5%。
四省基层卫生干部认为,从今后一段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综合分析,农村医疗人才匮乏将成为阻碍“新农合”长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隐患。
(据《瞭望新闻周刊》)